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1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背景 1.1 华南沿海红树林分布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上特有的木本植物,属常绿阔叶林。全球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最北可达北纬32°。最南可达南纬33°,分为两个中心群系,一是西方群系,另一是东方群系。全师姐共有红树植物24科,30属,86种。东方群系74种,西方群系15种,东西方群系重复2种,交叠2种。我国的红树林在区系上属东方群系,共有红树植物16科,20属,37种,主要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老鼠簕、木榄、海莲、红树、红茄苳、榄李、角果木、卤蕨、海漆、红海榄、海桑、木果楝等。 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广东红树林主要以次生林为主,群落外貌结构简单。分布面积4667hm2,共有红树植物13种。英罗港、安铺港、广海湾、镇海湾、海陵山湾、雷州湾等地气温、水温高,滩涂面积广,是广东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广西是我国目前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达6170 hm2,有红树植物12种,分布于英罗港、丹兜海、铁山港、钦州湾、江平以及北仑河口等地。福建红树林分布面积较小,只有416 hm2,而且种类少,只有7种,分布于厦门、云霄、晋江、莆田等地。海南省是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寨港、清澜港等地,共有29种,面积4836 hm2。海南省红树林主要为次生林,多为小乔木或灌木丛林,结构复杂。台湾省有红树植物14种,面积120 hm2,主要分布于台湾省西南沿岸。 1.2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及利用价值 (1)生物多样性 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共有41个属的红树林分布,而在大西洋和美国的太平洋沿岸只有5个属。在东南亚红树林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一个地区就高达42种。南中国海地区的红树植物多样性是世界最高的,共有46种真红树。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区丰富的饵料和适宜的环境吸引了许多海洋生物索饵、产卵和栖息,也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场所,为2000多种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附生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该区动物的多样性也很高,如中国防城港的大型甲壳纲动物 有67种,越南Can Gio地区的鱼类高达103种,泰国Trad地区的鸟类有98种。东南亚红树林地区的鱼类资源特别丰富,目前报道的有58科、282种。除了支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外,红树林还支持着迁移物种和濒危物种。国际迁移候鸟每年从遥远的北方经过南中国海飞往澳大利亚,红树林生态系统为这些国际候鸟提供捕食、停歇和栖息的场所。 (2)红树林的直接利用价值 红树资源的直接用途很多。红树植物可提供建筑材料,用于房屋修建和筑堤,比如水椰的叶子被广泛利用盖茅屋顶,另外利用红树皮提取的单宁可用来制革。砍伐红树烧炭作为生活燃料,除薪材和木炭外,木榄的木材质地优良,海桑、桐花树是很好的造纸原料。黄槿、卤蕨的嫩叶经处理后可作为蔬菜食用。白骨壤、红海榄、木榄和秋茄等红树植物的树叶可作为牛羊等家畜的饲料。红树、木榄、海莲、角木果、秋茄、老鼠簕、小花老鼠簕、榄李、木果楝、杯萼海桑、海桑、白骨壤和银叶树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和价值,在老鼠簕根中可提取苯并噁唑啉和二十八烷醇等抗癌药物,海莲树皮中能提取到托品及其衍生物,能有效地抑制肉瘤180和刘易斯肺癌。桐花树、角木果、海莲、木榄等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红树林生境的野生蜜蜂可利用这些蜜源植物生产蜂蜜。红树林生境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挖掘和捕捞这些鱼、蟹、贝类是当地维持生计的一种主要手段。 (3)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a) 海岸保护 红树植物沿海岸呈带状分布,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形成了一道可防御风浪、减缓水流、促淤保滩、保护海岸的屏障。它主要通过消浪、缓流、促淤三大功能实现其防浪护岸的效应。 b) 固碳作用 红树植物属于阔叶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很强。红树林泥滩中H2S的含量很高,大量的厌氧菌在光照条件下,以H2S为还原剂,把CO2还原为有机物。例如我国海南岛东寨港海莲林CO2的吸收量为3935.5g/(m·a),O2的释放量为2826.2 g/(m·a);马来西亚马丹红树林CO2的吸收量为3336.7g/(m·a),O2的释放量为2426.7 g/(m·a)。红树林能固定大量的碳,大约10t/hm2,更重要的是其中的1.5t碳能够进入红树林的土壤,因此能够固定很长的时间。 c) 净化水质 红树能通过发达的根系网罗碎屑,加速潮水和陆地径流带来的泥沙和悬浮物的沉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红树植物还可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元素,浓集在植物体内,降低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从而起到减轻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 d) 提供栖息生境 红树林区是全球水鸟迁徙重要的歇脚站和繁殖地,在我国的红树林区,底栖动物近300种,鸟类有200余种,已知的哺乳动物有10种。 e) 物质生产 红树林为高生产率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光合率、高呼吸率、高归还率的特点,是热带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量的重要贡献者,它以凋落物有机碎屑的形式输出有机物,维持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的众多消费者。 f) 生态旅游和社会教育价值 红树林海岸不单纯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海岸红树林生态恢复后的人文景观生态、教育基地。我国有许多红树林旅游景点,香港米埔红树林保护区和台湾省淡水河口红树林保护区已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环境知识教育和观鸟等生态旅游活动。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0年以来,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红树林专家和国内外旅游者的生态考察和旅游。 1.3 红树林退化的原因 现今,全世界37%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范围内,人口的膨胀,城市的扩张,红树林资源过度开采,水体严重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大部分红树林为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演变为灌木丛,甚至变成荒滩。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世界1/4的红树林在过去20年间收到损失。我国红树林面积亦急剧下降,从1956年的40000hm2减少到1986年18841 hm2,30年间锐减了52.9%,平均年损失率为1.8%。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和衰退,生境破碎化,许多生物因此失去栖息地和繁衍场所,生物多样性降低,使这一特殊的生态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1) 毁林发展海水养殖业 毁林发展海水养殖是目前破坏性利用红树林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近20年来的围塘养殖活动,给红树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甚至波及自然保护区内。 例如海南东寨港国家共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有25个区域生长红树林,天然红树林面积达93 hm2,到2001年底,全市只剩下6个红树林分布区域,红树林面积仅余6.8 hm2。在珠海淇澳大围湾红树林一带,非法围垦养殖面积就达117.6 hm2。 (2) 围海造田 中国热带海岸地区大量湿地被改造成水稻田或排干用作农业用地和居民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2/3的红树林因此而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粮盐价下降,此类破坏红树林的活动已大为减少。 (3) 城市的发展和港口的扩建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众多,是目前亚洲工业化和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心。城市化的进程侵占了该区许多红树林湿地。比如我国深圳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层占有深圳红树林保护区48%的土地,毁掉的红树林占原有红树林的32%。 (4) 污染 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入海,沿岸的农药、化肥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大量排入河口、海湾。红树植物本身对生活污水等有机质的污染有相当的抵抗力和净化能力,但高浓度的有机污染对红树植物同样有害。近海和外海的油污会随海流和潮汐扩散到红树林区,对红树林造成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这是由于油污会堵塞红树林的地上呼吸根和叶表的气孔,使红树植物因缺氧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比起红树植物,林区海洋动物对生活污水、农药、溢油、重金属等污染物更为敏感,更易遭受危害。 (5) 薪柴采伐 在广大偏僻的海滨村落,砍伐红树林用作薪柴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对红树林的恢复和保护十分不利。目前,桐花树、白骨壤和秋茄是中国沿海农村薪柴的主要红树林类型。近年来由于泰国的红树林损失较多,泰国经常从邻国柬埔寨进口红树林木炭,加速了柬埔寨沿海地区红树林的破坏。 (6) 其他方面的影响 红树林区一直是传统的海产生产场所,挖掘经济海产,会损害红树植物的根系,使树木养分供给不足,生产滞缓,矮化和稀疏化,出现成片死亡现象。挖掘 活动还使得整个滩涂面目全非,毁坏了海洋底栖动物的生境。在红树林区进行放牧和养殖,牛羊的践踏和啃食导致红树林矮化和稀疏化,群落难以自然更新;家鹅、家鸭养殖虽不会对红树植物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内海洋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分不利;设置拦网,滥捕海鱼,引起近海渔业资源的下降;沿海地区果实采集对白骨壤等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2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沿海地区就引进红树林植物,建立防护林带,保护堤岸。自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注重红树林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海南琼山的东寨港、海南文昌的清澜港、海南临高的新盈、广东深圳的福田、海南澄迈的花场湾、海南儋县的新英、海南临高的彩桥、香港米埔的米埔、福建龙海的九龙江口、广西防城的北仑河口、广西合浦的山口、广东湛江的湛江、福建云霄的漳江口等红树林保护区(如表1)。在这些保护区内保护濒危树种,引进苗木,改造和营造小面积的红树林。目前我国恢复和发展的红树林面积仍未能达到历史上最高的25万hm2。随着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目前国内红树林恢复与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国家林业局决定2001年启动红树林保护工程,这是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后,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在努力保护好原有的红树林的同时,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国营造60000hm2红树林。恢复和保护红树林湿地,防止物种多样性进一步遭受破坏,从而造福于人类。

表1 我国已建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名称 所在地 保护面积(hm2) 建立时间 保护对象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琼山 5200 1980 红树林及生境

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文昌 3333 1981 红树林及生境 新盈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临高 67 1983 红树林及生境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广东深圳 405 1984 红树林和鸟类 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澄迈 133 1984 红树林及生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