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第28卷 第3期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ay.2007
Vol.28No.3
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袁 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香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摘 要:Goldberg在强调构式本身独立于词汇的意义的同时,也论述了词汇的认知意义,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G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与认知语言学的主流思想之间还有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构式语法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人脑的认知现实,更多地将释义(construal)、体验、意象及意象图式的研究纳入其中。本文重点尝试将体验及意象图式的理论引入Goldberg和Iwata构式语法中,建立起自己的仿拟构式语法(simulationconstructiongram2mar)模式,并以此模式对几个有争议的汉语句子进行解释。关键词:构式语法;体验式理解;动词意义;仿拟构式语法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7)0320036205
Abstract:ThoughonereasonwhyGoldberg’sapproachbelongsincognitivelinguisticsisitsembracementofframesemanticsandcognitivemeaningsoflexis,thispaperarguesthatfurtherandsystematicembracementisneededtocloseitsgapwithmainstreamcog2nitivelinguistics.AttemptsaremadeinthispapertobringthetheoriesofembodiedunderstandingandimageschemasintoGoldberg’sdiscuss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verbsandconstructions.Themajorcontributionofthispaper,however,istheestablishmentofaSimulationConstructionGrammar(SCG),throughtheintegrationoftheresearchresultsofembodiedcomprehensionandtheCGmodelsofGoldbergandIwata.Asanapplication,severaldubiousChinesesentencesareexplainedwiththisSCGmodel.Keywords:ConstructionGrammar;embodiment;verbmeaning;SCG
1.引言当今最有影响的关于“构式语法”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CharlesFillmore和PaulKay为代表的词汇语义(lexicalsemantics)及标记性构式(markedcon2structions)的研究,另一个则是以AdeleE.Goldberg为代表的题元结构的研究(董燕萍等,2002:142)。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主要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背景,结合了Lakoff(1987)的有关(there构式的)研究,在批评和借鉴Pinker(1989)的从词汇语义出发研究句子语义结构的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对于Chomsky的句法中心主义,Pinker(1989)的研究承认词义
及认知对句法解释的相关性,因此Goldberg认为Pinker
的研究和她的有很大共同性,即两者都强调句式结构之
间的语义差异(Goldberg,1995:9)。然而Pinker把意义的研究重点放在动词的狭域(narrow2range)语义上,把语境和认知排除在外(Leek1996:322)。“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动词,只有语法可以决定它的语言意义以及它的论元结构范围,语言使用者的非语言认知知识在此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1996:323)。相对于Pinker的词汇规则语义观,Goldberg强调构式本身独立于词汇的意义,同时她的理论之所以归属于认知语言学,除了下文Lan2gacker总结的几点之外,主要是因为Goldberg把词汇的框架语义以及认知意义看作语句意义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本文认为Goldberg对词汇框架语义及认知意义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虽然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普遍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手段与认知
[20]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66.[2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2]李宗宏.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2000(3);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9).[23]李宗宏.词汇语用学与语言歧义性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924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1).[2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5]王文昌.英语搭配大词典[Z].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6]文 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2001(2):29236.[27]文 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22(4).[2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
作者简介:李宗宏,河西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收稿日期 2006212207
责任编校 石春让
・63・语言学的主流思想(参见下文及Langacker,1987,2005;Lakoff,1987;Johnson,1987)之间还有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构式语法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人脑的认知现实,更多地将框架语义、释义(construal)、体验、意象及意象图式的研究纳入其中。本文重点尝试将体验及意象图式的概念引入Goldberg理论中关于动词与构式的关系的讨论。2.Goldberg对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的区分Goldberg(1995,1997,2002)的“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英语中的简单句型(比如双宾语句型SubjVObj1Obj2)直接与语义结构(比如X使得Y接受Z(XCAUSESYtoRECEIVEZ))相关,而不是像当前很多语言学家认为的句型由句子中的主动词所携带的语义及句法信息所决定(1997:383)。这是因为虽然一些句型的原型例子,例如及物句(1)Toddputtheboxonthetable此句中的动词put本身就要求一个施事(agent),一个受事(theme)和一个地点(location),因此这个句型似乎可以看作是由谓词put要求的,但Goldberg认为这种分析对于很多其它的及物句的例子是不成立的,比如她给出了以下三个例句:(2)a.Thetrainscreechedintothestation.b.Elenasneezedthefoamoffthecappuccino.c.Patsmiledherappreciation.并指出,如果句子的论元结构(argumentstructure)完全由谓语动词的语义及句法信息投射而来,那么我们对于上面三个句子中的每一个谓语动词都要求有一个特别的语义。具体而言,我们需要screech有“Y移动同时发出尖叫声(YMOVESwhilescreeching)”的意思,要求sneeze有“X通过打喷嚏使得Y移动Z”的意思,要求smile有“X通过微笑传递(表达)Y”的意思(1997:384)。Goldberg认为上述动词是不可能有这些意思的,因为在其它语言中人们也不可能找到具有这些意思的词干(stem)(同上)。因此她的结论就是构式是有独立语义的,(2)a中“移动”的语义,(2)b中“使得移动”的语义,以及(2)c中“传递”的语义,都是由构式提供的,和那三个谓语动词无关。虽然本文完全认同Goldberg关于构式具有自己的独立语义的论点,但本文认为我们不应过分“人为地”划分动词的意义与构式的意义,不应该为了强调构式意义而限制动词的整体意义在构式中的作用。另外,人脑关于语言的认知系统可能并不像很多语言理论假设的那么节俭,它应该是一个拥有众多并行的分布广泛的功能交叉重叠的子系统的冗余(redundency)系统(Lamb,2001:189),构式意义不应该取代动词意义,两者可以交叉重叠,共同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起作用。3.Goldberg对动词与构式间关系的研究也许是因为1995年的专著主要是论证构式的现实存在而较少考虑词汇在表达中的作用,Goldberg于1997年专门撰文讨论谓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儿童是借助动词所出现于的构式猜测并习得动词意义的,又叫“句法推动”(‘syntacticbootstrapping’),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action)。最典型的情况是动词相对于构式起着详述(elaboration)的作用,比如双宾构式的大体意义是“X使得Y接受Z”,
而出现于双宾构式中的动词“give”和“pass”等就是对此构式意义的“详述”。动词还可以突显构式所传达的事件过程的方式、工具、结果等这些因果链(causalse2quence)(Goldberg,1997:390)上的成分,比如及物构式“Nixonthetapes”和“Reagonthepublic”就是通过转喻(metonomy)把两位前美国总统的名字用作动词,突显这
个及物构式“X作用于Y”情景的方式。Goldberg还总结出另外两种动词与构式间的关系,分别是例(3)的“前提条件”关系(即动词表达构式意义的前提)和例(4)的“同时进行的行动”(co2occurringactivity)关系:
(3)DavebakedElenaacake.
(4)Heseemedtobewhistlinghiswayalong.
本文认为,虽然在这篇文章中Goldberg较详细地归纳了动词与构式间的关系,而且相对于上面提到的关于动词的核心意义与构式意义的划分更加重视动词对语句意义的贡献,但她的描述是以构式为出发点的,而且研究的是两者的关系,并没有系统全面地从认知角度研究构式中主动词意义本身。事实上,体验及意象图式这些认知模式在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上面Goldberg所提到的动词与构式的最主要关系———“因果链关系”当中,也包括了“推力”、“对抗力”、“平衡”和“阻止”等意象图式(Johnson,1987:126;Tal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