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丛神经成像 MR研究进展
腰骶丛神经损伤引起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然而腰骶丛神经走行迂曲,解剖结构复杂,常规临床及电生理检查难以明确病变,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
分辨力,能清晰显示腰骶丛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目前成为评估腰骶丛神经
病变的理想检查手段。
近年来,随着MR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成像技术应用于
临床,本文就腰骶丛神经成像MR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常规MR序列
目前腰骶MR检查的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 T1WI、T2WI、FS-T2WI及轴位T2WI,这些序列对椎间盘、髓核以及脊髓的形态及信号变化显示效果较好,然而由于腰
骶神经自身的解剖学特点,常规序列对腰神经细微结构显示欠佳,而且缺乏对腰
骶神经根形态的全面显示,忽视了神经根受压后产生的一系列改变,部分患者的
临床表现与常规序列影像改变不符,进而造成诊断困难[1]。
2 多种MR神经成像技术
2.1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体部成像序列(DWlBS)
DWlBS [2]实质是将扩散加权成像(DWI)、平面回波成像(EPI)、脂肪抑制(STIR)及敏感编码等多项技术相结合,从而得到很好的背景信号抑制,以获得
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图像。
DWlBS使腰骶丛神经显示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神
经节显示为更高信号,其后处理过的图像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神经的形态及走行情况。
DWlBS[3]可测量神经结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腰骶丛神经病变提供
定量诊断指标,对腰骶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2扩散张量成像(DTI)
DTI技术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探测组织的
微观结构,达到研究功能的目的。
DTI[4]中常用参数包括平均弥散率、部分各向异
性指数、相对各向异性、容积比指数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椎间盘纤维环图形
态与其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其各向异性指数、平均弥散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但是由于DTI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容易受脑脊液的波动、呼吸运动的伪影、局部骨结构造成的磁场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像,限制了其在腰骶部脊神经中的应用。
2.3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
DTT[5]是利用 DTI 扫描所获得的二维原始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按照神经解剖
定位,用
种子法标记纤维束走行,再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重组为三维立体结构,实现
在体内查看和评估神经纤维束走行、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技术。
在神经外科术前计
划的制定及指导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腰骶神经卡压时 DTT 上表现为连续完整的
腰骶神经纤维束出现凹陷、切迹或者断裂,病变侧腰骶神经根排列结构稀疏、不
规则,神经根局部增粗、神经纤维束紊乱。
然而由于DTT对运动、磁场的不均匀
性极为敏感,脑脊液波动、局部骨结构也影响其在腰骶部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目
前临床应用不多。
2.4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PROSET)
PROSET [6]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技术,利用水和脂肪中的质子在相同磁场条件下
共振频率的不同,有选择的激发水或脂肪的共振频率,获得清晰显示水或脂肪的
高对比度影像,可以清楚显示硬膜囊、神经根鞘袖的外形及神经节和部分节后神
经纤维的形态,是目前腰骶丛成像的常用序列,但其缺点是椎旁小静脉丛的显影
且与神经根重叠,影响对神经根的观察。
2.5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PACE STIR)
3D SPACE STIR是基于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演化而来[6-7],在获得对比度的
同时,提供快速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
其避免了常规TSE序列长回波链信号衰减
带来的模糊效应,加快了采集速度,可在短时间内得到重T2图像,尤其提高了
层面选择方向的分辨率,实现薄层扫描及任意方向和平面的图像重组,从而图像
信噪比提高,成像速度加快,但是软组织对比差,实质性脏器内部的实性病变不
易检出,对磁场不均匀比较敏感,易产生条纹状伪影。
2.6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3D MEDIC WE)
3D MEDIC WE[8-9]其序列本质为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在同一重复时间内采集多个时间点的回波数据,增加带宽,加快采集速度,可有效抑制动脉搏动伪影,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在减轻磁敏感伪影的同时,有效提高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噪声比。
然而3D MEDIC WE序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在神经根、肌肉、椎体、间盘、脂肪等组织成分不如SPACE序列。
2.7 IDEAL 序列
IDEAL 序列[10]属于重T2加权成像技术,它主要采用一种全新的Dixon法水脂分离技术。
图像的质量和信噪比较高,组织对比度及边缘锐利度较好,而且脂肪的抑制程度也明显提高。
将 IDEAL 序列应用于腰腿痛患者的腰骶神经根成像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神经根受压的征象,还可以根据受压特点评估受压的程度。
然而IDEAL 序列对场强的均匀度要求高;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尤其对于肥胖者,容易产生较高的射频能量吸收率,对于严重疼痛不能耐受者,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因此在扫描前必须向患者交代必要的准备和要求。
综上所述,MRI成为腰骶神经丛病变显像的理想检查手段,多种MR腰骶神经成像技术对于腰骶神经丛显示均具有一些优势,当然由于设备和患者等原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各家医院在保证图像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MR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妍, 秦毅, 刘继华,等. 腰骶神经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3):361-363.
[2] 王庆征, 惠毅毅. 腰骶部脊神经MRI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61-264.
[3] 高立, 梁碧玲, 张赟, 等. 扩散加权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12): 1655-1658.
[4]肖文丰, 黄莹, 李传亭. 腰骶神经丛病损MR弥散张量神经成像研究进展[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24(11):2010-2013.
[5] 许铖龙, 于静红.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6(15):1096-1099.
[6] 孔梅, 夏好成, 许蕾,等. SPACE在诊断腰骶神经根病变的临床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10):1217-1220.
[7] 马国骏,张建军,赵秋枫,李琼,姚晔,王嵩. 磁共振3D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6(7):1157-1159.
[8] 包雪平, 顾美芳. 腰骶部神经根和神经节MR成像技术探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3):417-420.
[9] 李爽, 孙峥, 孙思远,等. 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磁共振序列在腰丛神经根成像的对比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29(9):1548-1552.
[10] 孙莉华, 宋云龙, 王东,等. 3.0T MRI IDEAL序列对腰骶神经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2):135-139.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SYSD201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