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摘要】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修改,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讨论又上升为热点。
学者对于《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未达成共识,导致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引。
本文将对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发展做出新的探讨,采用同一层次说来区分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界定提出新的标准,以便来划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做出贡献。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责任;范围;同一层次说;《侵权责任法》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法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由此展开了对于责任这一落脚点的大讨论,其中很多学者提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但是关于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问题,学者意见不一。
李永军认为其中第10条、第11条、第36条、第43条、59条、第74条、第75条、第83条、第85条、第86条为不真正连带责任[1];杨立新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为第43条、第44条、第59条、第68条、第83条、第85条、第86条[2]。
可见目前我国对于《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还未能达成共识。
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传统的研究问题迅速再一次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
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我国并没有正式出现在法律条文中,而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
但是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不真正连带责任。
目前的判决书中大多认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债务,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
此种标准存在不合理因素。
由于我国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研究存在不足,理论基础的缺乏导致司法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
因此,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研究不仅具有完善逻辑严谨的民法责任体系、推动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具有明晰法律实践中若干难题、指引司法实践活动、推动法制大步前进的实践意义。
一、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之争(一)德国法传统不真正连带责任是由德国法学家米塔斯和阿依舍雷率先提出的,其理论源头为古典罗马法时期的争点决定制度和德国19世纪普通法时期的连带责任二分法。
[3]德国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同一原因学说”,理论源头可以在德国学者艾思勒的论文《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的》中找到。
后世将他的观点称为“形式的同一原因性”,“用现代民法的观念来理解,即真正连带责任的请求权基础的同一性:复数责任都基于相同的法律规定。
”[4]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些责任属于法律还未规定或界定不明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界定责任便无法回答。
后来,又有学者发展出了“实质的同一原因性”学说,认为确定真正连带责任的同一原因的标准为“同一生活事实”。
[5]这一学说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虽然一些连带责任往往基于相同的原因发生,但是也存在一些基于不同原因发生的连带责任。
第二阶段为”目的共同学说”,又可以分为三种:“主观目的共同说”要求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多个债务人具有主观上的共同目的,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每个债务人都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的法律后果。
[6];“客观目的共同说”则要求真正连带责任中多个债务人具有相同的客观利益,主观目的不一定相同。
[7]但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多个债务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偶然产生的,事先并不存在。
“法律目的共同说”则认为真正连带责任的多个债务人之间具有法律目的上的共同性。
但此共同性如何确定,该学说并没有提出清晰的标准。
[8]“目的共同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客观目的共同说”。
由于共同目的这一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法官在判决中进行解释判断,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成为司法腐败滋生的土壤,也使这一制度沦为空谈。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将客观上的同一利益作为区分真正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存在不合理之处。
比如保险人和雇主,两者均有对雇员发生侵权行为的风险提供补偿保障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两者具有共同的目的。
而这种共同目的用来作为认定二者之间具有不真正连带关系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现代民法已经基本放弃使用了此种观点。
第三阶段为“同一层次学说”,该学说是当代德国的主流学说。
其认为真正连带责任债务人的给付应该具有共同履行的效力。
多个债务人必须均承担一定程度的终局责任,只要其中一人履行了给付,其给付的效力也及于其他债务人。
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有人承担终局责任,有人只是承担预付责任。
每个人承担责任的法律效果不同,所以给付不具有共同履行的效力。
[9]多个债务人是否均承担终局责任成为判断是否位于“同一层次”的依据,也是区别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实质标准。
同一层次学说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解释无疑优于前面的传统观点,但是部分学者也对此种学说提出了质疑。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确定责任人是否位于同一层次,以及如何区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
这两个问题都会在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我国学者观点及笔者浅析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我国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以原因同一说为区分基础,戴修瓒、史尚宽、孙森焱、孔祥俊、张广兴等学者坚持该观点;另一种以目的共同说为区分基础,郑玉波、陈荣隆等学者坚持该观点。
[10]近些年,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我国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了一些具有独创性观点的文章,如章正璋提出我国未规定不真正连带责任,他认为区分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应为法律是否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是否约定;[11]阳雪雅主张不真正连带责任缺少独立存在的基础,应当废除不真正连带责任;[12]李中原赞同同一层次说,主张在宽泛统一的连带性模式下,促进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融合,完善区分规制方案。
[13]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学者观点主要沿袭德国法传统的原因共同说和目的共同说,而此两种观点陈旧,难以解释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在德国早已经被更具说服力的同一层次说所取代。
而个别学者提出的创新性观点过于偏激,且论述较为宏观,不够具体。
我国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认识亟待更新和变革,笔者认为应采取同一层次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来对不真正连带责任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认为区分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应为: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在不同层次的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标准(一)如何辨别同一层次根据层次划分理论,采用多个债务人是否位于同一层次来判断其属于真正连带责任还是不真正连带责任,而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应该看多个债务人是否都需承担一定程度的终局责任:“如果每一个责任人都对债权人承担一定份额的终局责任,即为同一层次;反之,则为不同层次。
”[14]因此,是否在不同的层次上作为真正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分标准。
也可以说,不真正连带责任实际上是有终局责任人的责任,先行赔偿的责任人是对终局责任人的一种事先代偿,以此来承担终局责任人无能力偿付的风险。
那么如何判断每一个责任人是否承担终局责任?笔者认为应该看损害的发生是否由此当事人直接造成,非终局责任人可能只是与此损害发生相关的链条中间人,只是为了保护当事人追偿的利益作出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规定,承担终局责任人无能力偿付的风险。
在采用同一层次说之前,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部责任分担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面对这一难题,学者给出的最佳答案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因为多个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产生时随之产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无法事先预知多个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对内部责任分配的问题的处理应基于各纠纷类型债务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结合法秩序的整体价值、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处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效果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
”[15]这种解释十分的模糊,可见之前的理论都无法解决债务人的内部分担问题,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采用同一层次说的情况下,此种问题便不复存在。
实际上,不真正连带责任根本不涉及内部责任分担问题。
因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有终局责任人的,无论哪个债务人先行赔偿都是有权进行追偿的,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是确定的。
只有终局责任人负最终的赔偿责任,何来内部责任分担问题呢?如果涉及到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那便为真正的连带责任。
这也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之一。
(二)是否允许债权人同时起诉多个责任人对于此问题,国内目前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以“否定说”为主。
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债权人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作为被告起诉,无其他限制。
[16]持否定说的学者则认为债权人只可以起诉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的债务人。
并且,在损失得到赔偿后,对其他债务人的请求权就随之消灭。
[17]笔者认为应允许债权人就其中任意一个责任人请求赔偿。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证当事人在终局责任人清偿不能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得到救济。
如果规定债权人只能向其中之一的债务人请求赔偿,则债权人需要事先调查多个债务人的经济状况,增加了债权人救济的难度;另外,当多个债务人分别都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如果当事人不能同时请求多名债务人进行清偿,必会遭到一定的损失,保护债权人的意图则不能实现。
第二,不真正连带责任虽然与真正连带责任不尽相同,但其也体现着连带性的特征,即实质不同,而形式则相同:债权人可以请求任一债务人承担责任,多个债务人对外关系是连带的。
这种连带性则要求债权人可以同时请求多名债务人进行清偿。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范围的探讨(一)如何运用同一层次说来界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运用同一层次说的观点,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界定标准则为多个责任人之间的责任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如果属于不同层次则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在判断上有两个客观标准:一是多个债务人之间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第二是有终局责任人,并且非终局责任人可向其追偿。
笔者对《侵权责任法》中一些有争议的条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满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条件。
第43条生产者与销售者对外承担连带性责任,而对内非终局责任人可以对终局责任人进行追偿。
第59条医疗机构、生产者、提供机构之间,第68条污染者和第三者之间,第83条动物饲养人、管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以上四个条文符合我们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界定条件,因此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第二、多个债务人对外虽承担连带性责任,但无终局责任人,有第10条共同危险行为、第11条无意思联络但承担连带责任的分别侵权行为、第36条网络侵权责任、第74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损害责任、第75条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损害责任,这些条文中多个债务人的最终责任无法确定,实际上承担的是真正连带责任;第三、多个债务人对外没有承担连带责任。
第44条虽与43条规定类似,但消费者没有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第三者与生产者、销售者并没有对外承担连带责任,此条规定的只是生产者、消费者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