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吸声降噪
垂直入射系数与无规则入射系数的关系
3.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1)平均吸声系数
考虑到频率特性: 平均吸声系数: 材料在不同频率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2)降噪系数:
是指250、500、1000和2000Hz的频率下测得的吸 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3.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3)吸声量:
A S
2 吸声系数的分类测量
声波入射到材料表面的方向包括:正入射、 斜入射、无规则入射。
1). 驻波比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1).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基于振幅合成, 产生驻波时:
波腹:
Pmax Pi Pr
pmax p0 (1 r )
波节: P min
Pi Pr
pmin p0 (1 r )
1).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驻波比 n
Pmax 1 rp s Pmin 1 rp
s 1 rp s 1
4s 0 1 r 2 (1 s)
2
2)传递函数法垂直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p2 ( f ) H12 ( f ) p1 ( f )
H12 e jks e2 jkl e H12
1 f0 2
60 60 137 Hz M0L M0L 3.2 0.06
0c 2
3.穿孔板吸声结构
分类:单孔和多孔
结构:封闭的空腔上 开有小孔,与外部 相通。 吸声机理:亥姆霍兹 共振器
单孔时系统共振频率:
c f0 2
d
2
4 V (t )
3.穿孔板吸声结构
55.3V 55.3V A A2 A1 4m2V ( 4m1V ) c2T2 c1T1
若两次测量时间间隔短及室内温、湿度相差很小。可认为:
c1 c2 c,
所以:
55.3V 1 1 A A2 A1 ( ) 4V (m2 m1) c T2 T1
3.穿孔板吸声结构
穿孔率(P)=穿孔面积/总面积 穿孔面积越大,吸声频率越高。 吸声频带:低中频噪声, c fr 吸声系数:0.4-0.7 2 薄板厚度:2-5mm 孔 径:2-4mm 穿孔率:1%-10%
P D(t )
3.穿孔板吸声结构
P
d
4B
2 2
P
a.材料的空气流阻(Rf)
定义: 在稳定气流状态下,吸声材料中的压力梯度与气流 线速度之比。 P
Rf
u
比流阻:指单位厚度材料的流阻。
过高
空气穿透力降低
吸声性能下降 过低
因摩擦力、粘滞力引 起的声能损耗降低
a.材料的空气流阻(Rf)
b.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孔隙率: 材料中的空气体积与材料的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率又与材料的流阻有关,具有相同孔隙 率的材料,孔隙尺寸越大,流阻就越小;反之 孔隙尺寸越小,流阻越大。 孔隙率还与孔隙的组织结构有关,孔隙比较 通畅的材料流阻小,孔隙比较“迂回曲折”的 材料流阻大。
空间吸声体 吸声尖劈
7.1.2 表示材料吸声性能的量
1. 吸声系数 2. 吸声系数的分类和测量 3. 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1. 吸声系数
a.定义: 材料吸收的声能量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 能的比值。
E Ei Er 1 Ei Ei
当a=0时,无吸声 当a=1时,完全吸收,无声能反射
c.材料厚度的影响
d.材料平均密度的影响
e.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
e.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
f.护面层(材料装饰面)的影响
作用: 保护吸声材料,防止污染环境。 种类: 护面网罩、纤维布、塑料薄膜和穿孔板等。 要求: 要有良好的通气性。
f. 温度、湿度的影响
f. 温度、湿度的影响
常用吸声材料的使用情况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整个房间的吸声系数可表示为:
A 55.3V 1 1 4V S ( ) (m2 m1) S cS T2 T1 S
S:试件的面积
常用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测量方法 混响室法 用途 优点 缺点 试件面积大, 安装测量不 方便。 试件面积小, 安装测量方 便
比较两种吸声测量方法可知:
基于声音传播方向的无规则性,混响室法测得的 吸声系数更接近材料的实际应用环境;但测定吸 声系数较困难,两种方法测定的吸声系数可以进 行换算。
驻波比法测吸声系数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25 0.40 0.50 0.60 0.75 0.85 0.90 0.98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Chapter 7 吸声降噪
7.1 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7.2 多孔吸声材料 7.3 共振吸声结构 7.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7.1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7.1.2 吸声性能的评价量
7.1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材料特征:薄膜或薄板表面穿孔 吸声机理:应用共振原理 1)声音与薄板(薄膜)固有频率产生共振 2)声音与板后空腔气室空气产生共振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纤维状 多孔性吸声材料 颗粒状 泡沫状
吸 声 材 料
单个共振器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共振吸声结构 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特殊吸声结构
吸声是噪声污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中,常利用吸 声材料吸收声能量来降低室内噪声。
室内噪声的来源:
通过空气传来的直达声 室内各墙壁面反射回来的混响声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吸声: 声波通过媒质或入射到媒质分解面上时声能的减 少过程,称为吸声或声吸收。 材料吸声: 当媒质的分界面为材料表面时,部分声能被吸收 的现象,称为材料吸声。 吸声材料: 具有较大吸声能力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可测量声波无规入 所测量的吸声系数和吸声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量可在声学设计工程中应 单个物体吸声量。 用。 可测量声波法向入 只能用于不同材料合同中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的吸声 声阻抗率。 性能比较,不能测量共振 吸声结构,亦不能在声学 设计工程中直接使用。
驻波比法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与驻波比法测吸声 系数的换算:
4.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系统共振频率:
f0 1 2 (m D 3c)( D c)
共振时最大吸声系数:
4r 0 2 (1 r )
7.3.2.薄膜吸声结构
7.3.2.薄膜吸声结构
薄板吸声结构
系统共振频率:
1 f0 2 K M0L M0
0c 2
吸声频带: 80-300Hz, 吸声系数:0.2-0.5 薄板厚度:3-6mm 空气层厚度:3-10mm
例题
采用胶合板为共振吸声结构,其厚度为 4mm,面密度为3.2kg/m2,空气层厚度 h=6cm,求其共振频率f0。
jks
0 1
2
3).混响室法无规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3).混响室法无规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混响时间:声压级衰减60分贝的时间。 房间内吸声量与混响时间有关:
55.3V A 4m V cT
m:衰减系数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安装吸声材料前后,房间的总吸声量的变化可表示为:Hale Waihona Puke A i Sii
一个房间的总吸声量:
A:材料的总吸声量 Si:材料i的吸声表面积 (m2) 可推知,吸声量A的单位是m2
7.2 多孔吸声材料
7.2.1 吸声机理
7.2.2 影响因素
几种多孔性吸声材料
7.2.1 吸声机理
7.2.1 吸声机理
压缩、膨胀、摩擦、产热
由于
2
降低声音能量
7.3常用共振吸声结构
1.概述 2.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3.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4.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7.3.1.概述
在室内生源所发出的声波的激励下,房间壁、顶、地 面等围护结构,以及房间中的其他物体也将发生振动。 振动的结构或物体由于自身的内摩擦和与空气的摩擦, 会把一部分振动能量转变成热能而消耗掉,根据能量 守恒定律,这些消耗掉的能量必定来源于激励结构或 物体振动的声源的声能量。 主要有薄板共振吸声结构、亥姆霍兹共振吸声结构、 穿孔共振吸声结构以及微穿孔共振吸声结构等 共振吸声结构对中、低频噪声有很好的吸声性能,而 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吸声频率范围主要在中、高频率。
材料的孔隙率要高,一般在70%以上, 多数达到90%左右; 孔隙应该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布; 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而不是封闭的; 微孔要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 内部。
频率影响
7.2.2 影响多孔性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a.材料的空气流阻 b.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c.材料厚度的影响 d.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 e.材料装饰面的影响 f. 温度、湿度的影响
单腔共振吸声结构处于共振频率时的最大吸声量
Amax
c 2 2 f r2
2
2
亥姆赫兹共振器的特点是吸收低频噪声并 且频率选择性强。可在口颈处做适当加强。
3.穿孔板吸声结构
多孔时系统共振频率:
c fr 2 P D(t )
板的穿孔面积越大,多孔系 统吸声频率就越高。空腔越深或 板越厚,吸声频率就越低。 一般穿孔板吸声结构主要用 于吸收低中频噪声的峰值。
1.多孔性吸声材料
多孔性吸声材料(针对高频噪声控制) 材料特征: 内部有许多小孔,并与材料表面相通,具有 通气性。 吸声机理: 声波投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部分投入的声 波与纤维或颗粒表面产生内摩擦(摩擦力来自空 气的压缩、膨胀),部分声能转变成热能,从而 使声音的能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