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构赛珍珠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解构赛珍珠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解构赛珍珠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邹霞(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乡土小说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6-0178-03一.引言形象是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与描述。

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

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

巴柔认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也传递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在个人(一个作者),集体(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意见,文学)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及空间的补充和延长。

从某种意义上,异国形象其实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知识和想象,其实质上是该文化自身结构本质的投射和反映。

二.西方社会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在18世纪以前一直受到西方社会的热捧。

早在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在书中描述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完善的交通和中国的高度文明。

激起了许多西方人寻求东方乌托邦的冒险之旅。

六十年之后,英国作家曼德维尔在其游记《The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用大量篇介绍了中国的丰富物产奇珍异宝和中国皇帝的威严统治。

该书在16世纪前后被译成欧洲的主要文字,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心目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表现中国形象的书。

十八世纪,整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a voguefor China ),一方面,她们对中国的思想哲学和自然宗教政治制度产生浓厚兴趣。

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激烈反对基督神权的无上权威,认为理性才是裁判一起的最高标准。

中国作为一个没有基督背景又强大富庶的国家,正好符合思想家们所憧憬的一个理性国家。

伏尔泰对中国的政体风俗道德大加赞扬,莱布尼兹推崇中国的社会和家庭体制。

哥尔斯密等都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钦慕和向往。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丝绸室内装饰和园林建筑非常推崇。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西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号称强大的中华帝国频频被西方列强击败,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一切,使欧洲的中国热结束了,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中国由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变得保守愚昧落后。

在西方人的文学作品中也被表现出来。

丁尼生在一行诗说:“在欧洲住五十年也强似在中国住一世”华兹华斯,拜伦,德昆西等人也在作品中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贬低和负面的描写。

三.赛珍珠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在这种西方文学普遍恶意蔑视贬低中华民族和*[收稿日期]2012-11-25[作者简介]邹霞(1977-),女,汉,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第15卷·第6期2012年12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 .15,No.6Dec .2012178邹霞:解构赛珍珠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把中国文化神秘化、离奇化的背景之下。

20世纪30年代赛珍珠的《土地》三部曲横空出世。

赛珍珠根据其长期在中国社会中生活的亲身经历和对中国传统深入了解的文化底蕴,与众不同地把中国人“不是放在与西方人,而是放在与其他中国人的相互关系中加以描述”,在赛珍珠之前,许多西方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描写过中国。

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不管是作为被丑化的对象还是被赞美的对象,总是根据西方人自身主观感心理感受,参杂了许多夸张的想象和文化优越感而并非中国的实际来描写的。

张隆溪在《非我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other》)中说道:“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不同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

在不同时期,中国,印度,非洲和中东都起过对衬西方的作用,或者是作为理想化的乌托邦,诱人和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或者作为永远停滞,精神上盲目无知的国土。

”赛珍珠1892年出生于美利坚合众国西弗吉尼亚州。

出生后仅三个月就随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居住在清江府(今江苏淮阴)。

从此以后,赛珍珠在她的前四十年岁月几乎都是在中国度过。

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赛珍珠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

她的大多数获奖作品都是她在中国金陵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创造完成的。

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注定了赛珍珠在描写中国题材小说中比起其他西方作家更客观更具有真实性。

赛珍珠的作品,大多以中国乡土题材为主,这些作品较客观地反映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的形象。

《大地》三部曲,《东风·西风》、《母亲》《异邦客》等中国题材的小说以及收录在本选集中的其他一些作品都取得了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这些作品影响了欧美整整两代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她的作品改变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固有形象,使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妖魔或天使”如一位英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赛珍珠和她的作品“为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民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长卷”。

1938年,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获奖理由是“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在颁奖词中瑞典皇家学院组委会这样称赞她---“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地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赛珍珠的一生。

她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直至将近50年后,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才获此殊荣,这给赛珍珠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但同时也招来了相当一部分男性作家的妒忌、不满,甚至敌意的嘲讽。

《大地》是一部比中国小说还中国的小说,作为一部家族小说,它讲述了中国农村一个叫做王龙的农民祖孙三代所经历的兴衰坎坷。

《大地》所表现出来的王龙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一种生活与自然时空里的生活和中国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意蕴及重土安迁的儒家文化意识。

赛珍珠牢牢把握住“乡土情缘”中国文化中这个根本特征,细腻深刻地描写中国农民的恋土情节。

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场景与细节的描写亦真实可信。

小说越过东西方文化间的鸿沟,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少有神秘色彩的中国,有力地改变了不少西方作家描绘的“华人异教徒”和“不可思议的东方”的形象。

对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说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

"中国学者廖凯1997年曾这样评价赛珍珠和她的作品:“赛珍珠通过文学作品单枪匹马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歪曲认识,大多数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第一次被看做诚实,善良,生活简朴,工作勤奋,敬畏神灵的农民与美国农民没什么不同。

”1992年,历史学家小詹姆斯·托马斯称赛珍珠为”自从13世纪马可波罗以来描写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作家。

”赛珍珠在她的小说中对中国农村和乡镇生活所作的生动而又真切的描写,对中国劳苦民众的朴实情感和不拔毅力所表示的敬意,以及她在其他非虚构文学体裁中和在公共演说场合里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所作的颂扬,客观上都是对西方在这之前对中国人所作的歪曲丑化的有力的批驳。

基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她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但不可否179认的是由于赛珍珠本人的文化身份和宗教背景的局限性,会导致她在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阐释中产生一定的误读和变形:一方面,赛珍珠相当熟悉中国农村的风俗人情,她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在中西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宗教文化身份的局限性,赛珍珠小说中“凝满着同情地”写出了“农民底灵魂底几个侧画”,但她受到了“只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基督教徒这个主观观点上的限制”,因而她“并没有懂得中国农村以至中国社会“在构建中国想象的过程中产生了误读变形。

参考文献:[1]布罗斯,雅克:《发现中国》,耿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2]陈敬:《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丁国华等译:《同胞》,漓江出版社,1998年。

[4]顾钧:论赛珍珠建构中国形象的写作策略[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王玉括: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J],四川外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6]朱刚.无形中的有形———赛珍珠论中国小说的形式[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2012年12月第15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