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和思考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和思考

博士论坛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和思考 

戴高中 沙玲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指导:单兆伟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病机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2)01—0010—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病,l0%~ 30%的发病率,每周烧心和(或)酸反流的发生率高 

达20%。内镜下见充血糜烂的称之为反流性食管 

炎,然而多数病人往往内镜无明显异常,称为非糜 烂性反流病(NERD)。目前西医主要以抑酸、黏膜保 

护剂及促胃动力等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或可暂 时治愈,但相当多的患者停药后易复发,常需要西 

药的维持治疗,无疑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长期 

服用抑酸及促胃动力也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笔者 师从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多年。潜心 

研习老师的经验,并旁涉诸家,略有所得,今陈管 

见,恭请同道斧正。 1食管柔空。宜通降 

中医学认为GERD病位在食管,食管自咽至 胃,属胃所主,《难经集注》称之为“胃之系”。《医贯》 

尝谓:“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食 

管具“柔空”之性。生理上有柔软、通畅的特性.其气 机与胃相连,通过蠕动将食团送至胃中.其以通降 

为顺。GERD虽然病因繁杂,但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上犯食管,使食管失柔软通畅之性,是其发病的根 

本原因。因此,通降之法是治疗GERD的重要方法。 所谓通者,叶天士尝谓:“通字须究其气血阴阳,便 

是看诊要旨矣。”清・高士宗《医学真传》日:“通之之 

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 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 

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就是调畅气 

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恢复食管之“柔空”之态。 

GERD具体的“通降”之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考 

虑:(1)根据辨证的不同,治病求本以通之。如肝胃 

不和者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使之通,方选柴胡疏 肝散合解郁合欢汤加减;肝胃郁热证,治宜疏肝清 

田 ! !璺苎竺堂苎!塑一 中压药 热、理气和胃降逆使之通,方选化肝煎加减:中虚气 

滞者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使之通,方选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者,治宜健脾益气、化瘀散结 

使之通,方选取六君子汤合启膈散加减:脾胃阴虚 

者,治宜养阴益胃、甘凉濡润使之通,方选麦门冬汤 加味。(2)和胃降逆.即选用有和胃降逆的药物治 

疗,如旋覆花、枇杷叶、降香、半夏、代赭石等。《本草 纲目》记载:“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 

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 

《本草蒙荃》云半夏:“散逆气,除呕恶,开结气。”旋 覆花,“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止呕止噫,下气消痰行 

水。代赭石重镇坠下降逆,主入肝经。疏肝理气降 逆。兼有收敛胃壁。保护黏膜功效,张锡纯谓“降胃 

镇冲非赭石莫属”。降香行气降逆。(3)通腑,即保持 大便通畅,通过调其肠道气机,达到腑通胃降的目 

的。笔者常以枳实、虎杖、生白术、大腹皮、决明子、 

莱菔子、槟榔等药行气通腑以利胃气和降。(4)肃降 

肺气。《灵枢・经脉》日:“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说明肺胃经脉相 

连,经气相通,互为影响,肺气肃降有利于胃气和 降,有利于大肠通畅:若肺气上逆则可影响中焦气 

机升降,胃气不和,胃气不降而发为本病。通过开肺 宣郁治肺气失宣,而使胃气能和降,此寓“提壶揭 

盖”之意。常用降肺气之紫菀、款冬、杏仁、桔梗主入 

肺经,宣通肺气,使胃气因和,复和降之性。(5)欲降 

先升。升降相因,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 不升,则胃气不降,脾气升则有利于胃气和降,临床 

治疗胃失和降时,常在和降之品中加入升提、升清 

之品。取欲降先升之意,如柴胡、升麻、荷叶等配旋 

覆花、代赭石,每获良效。(6)在辨证的基础上,笔者 

认为结合辨病治疗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宗国医大师 徐景藩教授经验选择具有宣通食管作用的药物,以 

利食管气机通降,恢复食管柔空之性。如鹅管石、橘 络、娑罗子、通草、急性子、王不留行子、威灵仙等, 

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酸水攻激,制(抑)酸 如上所述中医认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 

食管是GERD主要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必然 

导致酸水泛溢,如方隅《医林绳墨》“吞酸者,胃口酸 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 

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因此,在治疗GERD时笔 者认为必须“制酸”(即中和胃酸)、“抑酸”(减少胃 

酸的分泌),以减轻或消除胃酸对食管的损伤。可以 从以下二方面考虑:(1)中和法即制酸。许多中药如 

海螵蛸、白螺蛳壳、煅瓦楞子、煅海蛤壳、鹅管石、珍 

珠母、珍珠层粉、煅龙骨、牡蛎等中医以为有制酸作 用。现代药理认为其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钙等,能中 

和胃酸并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缓 解由于胃酸反流引起的临床上的症状,尤其是可以 

快速缓解疼痛。最好根据药物的性味灵活使用。海 

螵蛸性微温能伤阴助热;鹅管石甘温入肾,补虚损, 用于泛酸偏寒偏虚者:螺蛳壳甘寒、煅海蛤壳苦成 

寒、珍珠母咸寒、牡蛎咸微寒可用于反酸偏热者;龙 骨甘涩平、煅瓦楞子甘咸平,不管反酸的寒热偏颇 

皆可配合使用。其次还要尽量做到辨证使用,如脾 

肾阳虚、腰膝无力者用鹅管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 脾。安五脏,补虚损;失眠、心悸或血压高者可用珍 

珠母、珍珠层粉、煅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平肝潜 阳;伴痰热者用海蛤壳;伴出血或白带多可选海螵 

蛸:有瘰疬积聚者可选瓦楞子。(2)抑酸法。上述的 

制酸中药只能中和胃酸,不能抑制胃酸分泌,且长 期使用使血钙升高,反射性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加, 

导致胃酸反跳分泌增加,所以此类制酸药宜暂用不 宜久用,这也是中医所谓的此类药具收涩之性,久 

用涩能恋邪的道理。必须从中医产生胃酸过多的病 机出发,辨证论治以减少或抑制胃酸的分泌即抑酸 法,临床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疏肝和胃法。高鼓 峰在《四明心法・吞酸》中日:“凡为吞酸尽属肝木, 

曲直作酸也。”可见,胃酸为病,“总是木气所致。”因 

此.疏肝和胃是治疗胃酸过多(抑酸)的常用方法。 常在疏肝理气的基础加合左金丸、连苏饮加减,常 

可取得较好效果。②健脾燥湿法。胃酸是胃分泌的 

液体,量适中而下走则为常,量多而不下走则为变, 

胃液过多或胃液性质有变也,其与中医的胃(脾)亏 

虚,不化水湿相关,张景岳《杂证谟》:“吐酸、吞酸等 

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 健而然。”故可用燥湿健脾之法以抑酸。常在辨证的 

基础上酌加吴茱萸、苍术、法夏、神曲等药以抑酸, 笔者常喜加益智仁、菟丝子温脾摄唾止酸,胃寒生 酸者可加干姜、荜茇、荜澄茄。③清热燥湿法。《素 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呕吐酸,皆属于热。”高鼓峰 

日:“饮食太过,胃脘痞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 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脾失运化则 

生湿浊,湿郁El久则化热.而成湿热并见之证,热明 

显者,可加竹茹、蒲公英、大贝母、藤梨根,湿重者加 苍术、厚朴、石菖蒲、藿香、佩兰。 

3增强屏障。佐“护膜” 增强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损害的防御功能,即 

护膜法。中医所谓的“护膜”首先是局部用药,以增 

强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抵御外界的酸碱刺激,减 轻食管损伤或促进食管损伤后的修复。常用凤凰 

衣、白及粉、三七粉、贝母粉、鸡子清等加入适量藕 粉或山药粉调成糊状.睡前或饭后缓缓服下以发挥 

其局部护膜作用。其中凤凰衣养阴敛疮护膜,白及 

有消肿生肌敛疮,其含有胶状成分,黏着性强,能收 敛保护创面,三七粉化瘀生新活血护膜,贝母粉也 

具解毒消炎制酸护膜之功,鸡子清有润肺利咽、清 

热解毒、消炎敛疮之效,且质黏稠,空腹卧位服下, 欲冀药物在食管停留时间长,力求药物能覆盖在患 

处直接起保护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作用。 新近研究显示7O%的GERD为NERD。部分 

NERD并无过多的酸反流,提示可能和食管黏膜化 

学感受器对酸敏感性和机械性刺激感受性增高即 食管黏膜高敏性以及病人应激和心理状态有关。所 

以笔者认为护膜还应包括强调中医整体辨证、辨病 治疗以改善食管黏膜高敏性。笔者查阅晚近的中医 

文献未见有此方面的论述,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观 

察发现,患者食管黏膜高敏性和现代生活节奏加 快、工作紧张密切相关,表现为肝胃不和的占临床 

的大多数。针对这一发病特点和多年的临床经验, 拟定疏肝解郁宁神和胃法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方 

选用《医醇剩义》解郁合欢汤合甘麦大枣汤之意加 减,方中可加木蝴蝶、百合等。木蝴蝶不但有和胃敛 

疮、生肌护膜之效,还有疏肝解郁之功;百合甘辛 平。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之功。食管为胃气所 

主,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多有不寐的表现,可以据 

证给以夜交藤、远志、龙齿等药物宁心安神定志。加 

入疏肝解郁宁神和胃方中可增强改善食管黏膜高 

敏性作用。 

4疾病缠绵。防复发 GERD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停用抗酸药1年内 

中医药 

堕 Ⅲ j 

单兆伟治疗老年性便秘临证经验撷菁 

孙宏文 (苏州市中医院,江苏苏州215003) 

关键词 老年性便秘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2)01—0012—02 

单兆伟教授为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老中医药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单老师承有源,学 验俱丰,医术精湛,用药严谨。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亲 

聆教诲,获益良多。现将单老诊治老年性便秘的临证 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单老认为,老年性便秘的特点是虚证较多见,一 部分是长年累月服用泻药所致,或气虚失运,或血虚 津亏,或真阳虚损、温煦无权,或阴亏液枯、无力行 舟。但临床也可有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者,故临证既 不能一见老年性便秘即云补虚.又不能滥用攻伐之 剂,犯虚虚之戒。所以,关键还在于审因论治,方能取 

得良好的效果。老年性便秘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肺、 脾、胃、肝、肾等脏腑均有联系,故临证需慎审其因, 

权衡主次,灵活变通治疗。 1益气通便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 化出焉。”说明大便的正常排泄,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关 系密切。而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 降,升清降浊。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 生理状态,所以,大肠的传导变化功能是胃的降浊功 能的延伸。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指出:“脾胃虚则九 

窍不通。”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脾胃气虚则枢机不 利,无力推动则升降失常,导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故老年人经常出现传送乏力之 便秘,表现为:大便数日一行,质软或烂,腹部胀满,排 便困难,费力努挣而不得,气短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白,脉软无力。单老认为:此类便秘须益气健 

脾通降,塞因塞用,方能恢复升清降浊的生理状态,单 老喜用炙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等。适当配以木香、枳 壳等理气通降之品。 案一.某男,68岁。2009年9月18日诊。 患者排便困难多年,3-4日一行,便不甚干,欲 便不得,平素依赖果导等导泻剂。气短,乏力,舌淡、 

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软。辨证属脾胃气虚,运化无 力。治拟益气通降。处方: 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生白术15g,麦冬15g, 

仙鹤草15g,枳壳lOg,莱菔子15g,木香10g,陈皮 10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诸症减,再续服21剂病愈。 2养血通便 《景岳全书・秘结》云:“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 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 

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 之亏,及津液之耗。”老年人阴血亏虚。津枯肠道失 润,常见便结难解。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解,面色无 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唇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单 

有5O%~80%的患者复发,因此GERD的治疗是一 

个长期过程。但长期运用抑酸药会导致耐药影响药 物的疗效,且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进而影响患者 

的依从性。防治本病复发成为本病的最大难点。理 

想的治疗是从根本上恢复食管和胃的动力及食管 

黏膜的屏障功能,复其“柔空”之性,达到治病求本 的目的。如上所述本病中医的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 

失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应通降、制(抑)酸、 

护膜为主法。其临床之所以复发,我们通过临床观 

田 !兰璺竺竺堂苎 塑 中压药 察发现,这部分患者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多 见。临床治愈症状缓解后,根据辨证继予疏肝和胃 

或益气健脾之剂可预防或减少其复发。 第一作者:戴高中(1963一),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内镜下的诊断治疗 和教学、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0—12—15 

编辑:吕慰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