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辅助教育复习资料

计算机辅助教育复习资料

计算机辅助教育(农大师范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辅助教育考试重点)第一章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况1、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计算机辅助教育CBE(Computer Based Education)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也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是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按照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技术。

2、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内容计算机辅助教育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计算机辅助教育行政管理、计算机文化。

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特点(1)自定步调;(2)难度适宜;(3)人机交流;(4)适时反馈;(5)诊断补救;(6)追踪效果;(7)保存资料;(8)效果独特;(9)事先规划;(10)推广经验4、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作用:(1)学习伙伴的作用;(2)助手和工具的作用;(3)教师的作用意义:(1)提供较低的教育成本;(2)创造比较好的教学环境;(3)提供丰富的教学模式5、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物质基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普及(单机到网络),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及应用社会基础:知识迅速更新,怎么解决知识迅速更新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的矛盾;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可变性,培养的人才如何去适应这个需求;要求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激增,如何克服由此而来的从教人员不足的问题;终身学习的问题……(信息社会对人类提出的一些挑战。

)6、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历史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问世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研究试验阶段、普及应用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

研究试验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试用,探索各种可能的应用模式,对效果和作用进行测量与评价,并且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普及应用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并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微机的价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和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高等优势,使微机迅速在教育应用上显示出它的价值。

综合发展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交叉学科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摆脱程序教学的单一模式,进入到综合性网络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7、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组成(1)CAI系统硬件;(2)CAI系统软件;(3)课件8、课件的三要素:程序、教学资料素材、教学策略方法9、课件按功能分类(1)教学型;(2)测试型;(3)管理型;10、课件按对象分类(1)助学型;(2)助教型;(3)教学结合型11、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

)习题一1、简述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历史?2、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领域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作用?4、CBE,CAI,CMI的定义第二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和策略1、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中的教学模式是学习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为完成现代教学与学习任务而采用的相对稳定的,用以设计、组织、实施、评估、优化教学与学习的策略方法和结构的简化形式。

2、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与学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简要表述。

3、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可将教学模式分为:(1)单机环境;(2)网络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型教学模式、协作型教学模式、教授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4、CAI教学模式(单机模式)(1)问题求解型、(2)游戏型、(3)模拟型、(4)发现学习、(5)咨询型、(6)指导型、(7)操作与练习型(以下为详解,了解则可)(1)操作与练习型:教学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的目的;提问是核心,问题的内容、形式、出现的顺序等都会影响课件的教学效果;提问与回答过程反复进行,直至到达学习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速度,显示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指导型: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模拟教师对学生个别化教学的情景,适合传授新概念、新公式、新规律等新知识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系列显示,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自适应。

(3)咨询型: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计算机回答并讲解有关的教学内容;控制权掌握在学生手中;适合学生随意发现和探索知识,作为一种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补充学习模式。

(4)模拟型:对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课件主要成分是“场景”的变化,这种变化不能简单说对错;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记忆,而且还包括分析、综合、运用与评价,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5)游戏型: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游戏组织强调教学性,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包含教学策略;要有竞争目标与游戏规则。

(6)问题求解型:提供问题解答的环境,通常有计算问题求解软件包和模型问题求解软件包;由计算机完成复杂或繁琐的计算任务,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7)发现学习:创设一种让学生“摆弄”的极好的学习环境;微型世界是在6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佩珀特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教育应用观点。

他认为儿童是自己认知结构的构造者,儿童的认识不应靠教师灌输而成,而是在与生活和现实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经历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形成知识结构的发展中得到的;虚拟现实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味及嗅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高级发展和突破,其基本特征是“沉浸”(immension)和“交互”(interaction)。

学生(受训者)可以从这种虚拟空间的内部向外观察,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由外部向内观察。

5、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些模式不是非常成熟,它们将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而被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

7、探究型教学模式与问题型教学模式的定义及特点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内容和学习方式,独立地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活动。

特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

问题型教学模式是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从问题开始,以问题为导向,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特点: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真实性任务;以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鼓励自主探究;强调支持与引导激发学习者高水平的思维;强调社会性交流与合作的作用,鼓励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

8、协作型教学模式(综合题)协作型教学模式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体意识;不仅涉及技术因素,也涉及社会、心理、组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特点:自发性、合作性、高效性、交互性9、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原则(1)活动原则;(2)交往原则;(3)个性原则;310、基于Internet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过程协作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在沟通、亲和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确定合○1作学习的主题。

通过进一步协商,制定合作学习方案,包括确定合作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明确职责与任○2务目标。

通过积极探索,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展开合作行动。

○3在协作成员的共同参与、积极努力下,完成协作的主题,取得合作成果,实现共同目标,○4用共同目标的达成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

分析、○评价合作成果,反思协作学习过程,总结协作学习的结果,商讨新一轮的合作意向。

511、教授型教学模式教授型教学模式指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按教学时间特性,主要有实时讲授和非实时讲授两种;是一种适用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远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特点:实时性、双向交互性、多媒体性、大范围实施教学、支持协作。

12、案例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指借助网络向学习者提供案例研究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中包含从实际案例中选取的资料,让学习者以调查员的角色去调查案情,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决策,做出对问题的解决,得出可行的结论。

特点:高度的拟真性。

(案例要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灵活的启发性。

(把握问题的深度与层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鲜明的针对性。

(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13、教学策略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下拟定的,是一些能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们在规定的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原则和方式方法。

微观上,分为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性策略、情景性策略。

宏观上,分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群体授课策略○个别化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14、教学策略分为:○31215、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注重网络教学功能的发挥○3自我分析策略○选择性策略○协助性策略16、学习策略分为:○31217、制定学习策略的原则:激发动机,确定目标原则;○1自我评价,追求实效原则○2第三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和制作1、课件设计原则(1)教育性原则:A、教学目的明确;B、教学对象准确;C、体现教学规律;D、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E、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2)科学性原则:A、教学内容的科学性(a、表述的科学性;b、规范性;c、通俗简明;d、实用新颖)B、课件设计方法的科学性(3)技术性:A、硬件环境、B、软件环境、C、交互操作;D、帮助功能;E安装和卸载(4)艺术性:A、美观、鲜明、影音和谐;B、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人机交互界面;C、视听同步、声音处理和画面造型的相辅相成;D、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相符(5)启发性4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3、课件设计评价标准4、做一个教学方案从哪些方面入手(综合)(1)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依据。

学习者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和原有认识能力。

原有认识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