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摘要: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在1992-2003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为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
同时对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测度。
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升级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贸易量日益突出,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在1992-2003年间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36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常用来测度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虽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本文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
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1与-0.8之间、-0.8与-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统计数据库,依据SITCRev.2分类。
其中个别产业在SITCRev.2中无法找到,用SITCRev.3中的数据替代。
根据分类找出36个工业产业1992-2003年的进出口值(共5640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TC值,再根据TC值的分布态势,将36个产业贸易竞争力状况分为如下四类:1.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
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9和1之间,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家具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也保持在0.8以上,一直稳定的处于高比较优势状态;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58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0.7,在较高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呈递增的态势;饮料制造业从1992年的0.9下降到2003年的0.68,虽然其竞争力已呈现一定的下降*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论功能性贸易政策》(批准号:03JB790006)的阶段性成果。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电子信箱:hxhi@hzcnc.com。
趋势,但仍长期处于较高比较优势。
2.处于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递减转换的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等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高到低变化的产业。
比如,非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的0.8下降到2003年的-0.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从1992年的0.23下降到2003年的-0.8;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一直处于中性竞争力阶段,并上下徘徊。
归入此类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和煤气的生产及供应在某些年份具有不规则的变化,这与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处于由比较劣势→比较优势递增转换的产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处于上升趋势的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92年的0.04上升到2003年的0.47,塑料制品业从1992年的0.03上升到2003年的0.28。
这些产业多数是介于较低比较优势和较低比较劣势之间的。
4.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延展加工业、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种产业是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1上下,基本不变;专用设备制造业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比较劣势,但竞争力指数已经从1992年的-0.78上升到2003年的-0.55;其余产业则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上下波动。
通过以上对4类产业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工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和不同部门贸易出口的变化情况。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从下面的图1中看出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进出口情况。
图1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进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注:1-出口,2-进口;A:长期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TC>0),B:竞争力指数逐步降低的产业,C:竞争力指数逐渐升高的产业,D: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TC<0)。
由图1中可以看出,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出口为主,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以进口为主;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相对来说进口增长得更多些,而比较优势上升的产业则出口相对增长得更多些。
这种状况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吻合的。
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测度根据各个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将全国的36个工业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划分的标准如表1:根据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类,分析不同要素禀赋的产业在1992年-2003年之间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图21992-2003年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指数变化图由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指数由1992年的0.5上升到2003年的0.625;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32上升到2003年的-0.078;资本密集型产业保持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力指数,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指数则从1992年的0下降到2003年的-0.6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要素禀赋产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下图:图3四种分类产业在年度出口中的比重图3表示了各种要素禀赋的产业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程度,即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资源密集型产业从1992年的5.6%下降到2003年的1.7%,其对出口的贡献越来越小;资本密集型产业处于17%-20%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1992的47.3%下降到2003年的27.6%,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从1992年的29.3%上升到2003年的53%,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即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然而实证结果表明,近12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逐步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持续递增。
对于这一结果,下文将作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可以发现我国36种产业部门所处的比较优势地位是不同的,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
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正逐步提高,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产业。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拥有贸易竞表1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注:参考OECD按照技术划分产品的标准、谢建国(2003)的分类,并结合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后归类。
要素密集度产业类型资源密集型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劳动密集型食品制造及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资本密集型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纪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争力的主导产业类别,比较优势仍是该类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要素禀赋,是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这从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稳健上升的态势中可得到有力的佐证。
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基础。
据统计,2002年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中国台湾省的6.8%,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吕政,2003)。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正处于逐步递增的态势,其动态比较优势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上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有三种模式:创新推动型模式、学习模仿推动型模式和外国直接投资(FDI)推动型模式。
这三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组合,但大多有一种主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