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赵彦云/张明倩原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03JZD0016)「作者简介」赵彦云(1957-),男,天津武清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张明倩(1974-),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内容提要」加入WTO 后,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将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正确评价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利用1999-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进行动态基本面分析,研究和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状况、技术结构及企业类型。
在对我国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后,对处于竞争力不同层次的省份进行了要素结构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是由其主要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
我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制成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面临着应对日益开放的国际大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基本面分析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分析在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在从业企业数量上、制造业增加值及出口创汇能力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制造业企业数量由1999年的134345家增加至2003年的172755家,增幅达28.59%,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稳步上升,分别由1999年的168020万元、109264万元上升至2003年的335771万元、260786万元,分别实现增幅99.84%和138.68%.2.中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通过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的考察来反映我国制造业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见表1、表2)。
(1)虽然在1999-2003年五年间,各省份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规模有所上升,但我国制造业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广东、江苏、浙江等),而且制造业出口的集中程度更为明显。
(2)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相对集中的特点有进一步放大的趋势,1999年制造业生产规模前十强省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71%,到2003年这一比例增加至75%.制造业出口前十强省份1999年创造了我国制造业出口的92%,到2003年这一比例增至94%.(3)我国制造业生产大省和制造业出口大省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例外(以2003年情况为例):湖北、河南作为制造业生产前十强的省份各自占据着全部制造业生产的4%,但它们实现的出口并未进入前十强(均不足1%),而天津、北京尽管在生产规模上并未列入前十强,但分别实现了4%和2%的出口,位列十强的第七位和第九位。
(4)在1999-2003年五年间,我国制造业出口前十强内部位次相对稳定,只有北京市挺进十强,将湖北省挤出十强行列。
其他只是份额上的微弱变动,出口份额上升的省份有浙江、北京、广东、上海,上升幅度分别为3%,2%,1%和1%.出口份额下降的省份有江苏、福建、河北和湖北,下降幅度分别为2%,1%,1%和1%.我国制造业生产前十强内部位次相对变动较大。
3.中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分布就企业规模而言,我国制造业企业仍以小型企业为主,且这种特点在1999-2003年呈现放大的趋势,由1999年的86.44%发展为2003年的88.35%.我国制造业的大型企业在这5年间,无论是相对份额还是绝对数量均出现缩减。
4.中国制造业企业类型分布表3显示:(1)就制造业增加值而言,尽管内资企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主体,但外商投资企业在1999-2003年五年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1999年的14.69%增至2003年的19.5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基本保持不变。
(2)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企业类型与生产规模的企业类型存在较大差异,1999年制造业出口中三种企业类型所占份额基本持平,内资企业尚保持微弱的领先优势,2003年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在三种企业类型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5.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类型分布由表4可知:(1)我国制造业产业的技术构成呈现中技术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截至2003年中技术产业比重占33.39%,比1999年的31.89%上升近两个百分点。
(2)1999-2003年我国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比重有所增加,从1999年的21.67%上升至2003年的25.51%,以微弱的优势反超原料型产业居于第二位。
(3)1999-2003年间我国原料型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从1999年的第二位(28.13%)跌至2003年的第三位(25.26%)。
(4)低技术产业始终处于末位,比重由1999年的18.31%跌至2003年的15-84%.(5)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生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高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了我国制造业出口额的75%.(6)在1999-2003年五年间,这种现象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两种技术类型的份额由1999年的73.99%上升至2003年的77.34%.在这种上升中以高技术产品的上升为支撑,从1999年的40.12%上升至2003年的46.07%;而低技术产品从1999年的33.87%下降至2003年的31.27%.(7)中技术产业和原料型产业的比重在这五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总之,我国制造业产业在1999-2003年实现了一定的技术升级,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但在全球市场上我国产业的技术含量仍不容乐观,且我国所谓“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保有率也是不容乐观的。
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技术企业仍然只具备着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功能,因此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二、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制造业竞争力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系统能力,本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包括制造业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七大要素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框架。
该指标体系[2]采用对称设计原则,共有指标49个,分别从上述7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
1.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利用上述分析框架对我国31个省市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在计算方法上采取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 )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各构成指标、各个评价因素进行打分、排列,[3]综合考察我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得出结论:(1)从我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数来看,我国务省份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竞争力指数60~80:上海、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竞争力指数40~60:福建、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安徽、山西、辽宁、天津、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广西、云南、甘肃、江西;竞争力指数20~40:陕西、西藏、海南、贵州、宁夏、新疆、青海、黑龙江。
(2)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且梯度间差异较大,这首先表现为我国所有省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均未达到80,且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同2002年对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其次,制造业竞争力梯队分布不均匀,处于优势省份的仅为五个。
鉴于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相关关系,为加快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对处于第二梯队省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点培育。
(3)2003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同2002年相比,并未形成明显的差异,2002年处于领先地位的五个省份在2003年继续保持优势,第一梯队内的山东省由2002年的第五位反超为2003年的第二位,表现突出;江苏由2002年的第3位跌至第一梯队的最后一位;上海始终保持首位且优势进一步扩大。
其他二个梯队内部也发生了部分调整。
(4)对比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结构(见图1),三个梯队竞争力要素结构差异明显,第一梯队和第三梯队属于结构不稳定模式,这两个梯队制造业竞争力处于一个活性较强的阶段,这两个梯队省份的制造业竞争力各要素急剧分化,竞争力发展面临再定位的关键环节。
而第二梯队属于结构稳定模式,这个梯队的省份竞争力在经历了一次定位之后,处于一个蓄势盘整阶段,其竞争力要素活性较弱。
(5)制造业竞争力要素贡献不均衡。
从图1可以看出,制造业竞争力的七大要素中,除显示性要素竞争力实力外,在三个梯度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竞争力要素依次为市场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创新竞争力。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初步判断:就我国目前制造业发展微观角度而言,企业开拓市场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其竞争力水平的关键环节;而从宏观层面而言,也对我国市场建设、行业政策法规建设和国家整体的创新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三个梯度间差异不明的竞争力要素分别为投资竞争力、成本竞争力。
投资竞争力反映的是制造业融资及资金运用能力,在这一要素上,整体的资金运作能力不强,且第三梯队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三种模式的成本竞争力水平基本持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密切相关。
(6)制造业竞争力内部结构不稳定,即竞争力各子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优势省份,经测算其竞争力结构均衡度系数仅为0.09.这同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很可能成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瓶颈。
而在发展不平衡的制造业竞争力结构中,投资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子要素评价(1)制造业竞争力实力要素评价综合分析。
竞争力实力主要反映的是区域制造业的规模水平及整体经营状况,是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综合反映。
从综合评价的结果可知:各省份排名与总排名变动不大,就目前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实力而言,上海市异军突起,其制造业整体规模明显领先于其他省份;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实力相当,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在制造业规模上尚存较大的差距。
(2)制造业成长竞争力要素评价综合分析。
成长竞争力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我国各个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力水平,山西和内蒙古在制造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均处于第二梯队,而在成长竞争力要素的评价中却有不俗的表现。
在综合评价中处于前列的5个省份,也表现出了强劲的成长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相对落后的省份其竞争力成长性也相对不足,长此以往,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在各省份间难逃“马太效应”的陷阱。
(3)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要素评价综合分析。
市场竞争力主要从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情况来评价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
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江苏仍位居前列,且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省份拉开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