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1重庆科技学院《绿色化学与生活》小论文题目:绿色生活从我做起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成绩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作者:专业: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显著提高。
人们现在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关注他们生活是否绿色与健康。
于是绿色生活开始被人们广泛的提及。
本文重点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与绿色生活相关联的话题以及我们日常生活能够做到的一些细节,绿色化学有待在理论、实践领域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展,其发展必然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绿色生活节能节排低碳生活绿色科技措施正文: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也得到显著的改善,但伴随着而来的是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
如何环保并且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所追求的。
绿色生活备受人们关注。
倡导绿色生活已经是全民的共同心愿。
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从而着手加以改善。
一、绿色科技科技的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资源没有利用到,为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需要进行绿色科技。
这样可以减少我国所浪费的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这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利用创建绿色科技,这样经济就能快速稳定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才能有人们的和谐生活。
北京林业大学10月21日举行了“创建和谐,秀美,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突出和谐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展示绿色科技,共筑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论坛中强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又和绿色科技息息相关。
因此要创建和谐生活,实行绿色科技是首要条件。
1.汽车是一大主体,汽车在运行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汽油。
而这些汽油是从石油,煤炭等提炼出来的,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的宝贵的。
如何才能及让汽车继续作为我们的交通工具,又不消耗我们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呢?这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针对这一任务,技术人员们经过仔细的研究与探索。
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案。
可以实现绿色城市的目标,从而实现和谐生活的目标。
2.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住房是不可少的。
我国面积的大部分土地用来建造房屋,然而在建设这些房屋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
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在以前这些废渣是没有用的,而现在推行的绿色科技就是利用这些废渣来制造原料的。
众所周知,我们在修建建筑的时候,一个必备的材料就是砖。
而这些砖几乎都是用土给烧制成的,其工序麻烦不说,而且成本还很高,而这种新型的砖不但制作简单,而且一点也不重,最主要的是它的抗压力比一般的红砖强。
为发展绿色科技,黄石市鸿森新型轻质砖有限公司推出了水泥发泡混泥土轻质气块,这种新型转比一般的红砖轻三分之一,而且有隔音的功效,特别适合高层建筑。
利用这种技术,我国的建筑更加的结实,也更加的环保,让人们有一个舒适的家居环境,这也是绿色科技为和谐生活所创建的。
3.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往电脑都很笨重,用起来也一点也不方便。
现在市场上你会看到许多缤纷绚烂的笔记本电脑,粉色的,绿色的,用奢华的皮质做机身材料的,甚至还有镶钻的等等。
但这些材料都极其的浪费,买的价格也是相当的昂贵。
在生产这些电脑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的化学污染,有些零件里面还含有有毒物质,对人体是相当的不利。
二、节能减排在目前,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问题离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浪费自己的钱财,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有钱,无所谓浪费。
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在这些电白白消耗掉的同时,电脑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发电厂发电所需要的煤炭等资源以及所排放废气和污水所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发电厂的机器设备、电脑豪材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所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殊不知,水、电、气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现在的浪费,就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隐患。
因此,节能减排人人有责,需要人人参与,社会的主体是人,节能减排的主体也必须是人,节能减排必须从每一个来抓起。
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环境危害的根源做起,减少生活垃圾排放,研发可以循环利用的生活用品,提高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
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
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2.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3.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
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要强化技术创新。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
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三、低碳生活1.低碳生活含义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
低碳生活是能源紧张的必然要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
而且加上能源的不充分利用,资源更加枯竭!另外,环境被污染的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
就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必然要低碳生活。
2.环保责任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
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其实低碳生活并不困难,只要注意一些很小的细节就行。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
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包括制订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实施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也需要企业积极跟进,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
实现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四、绿色生活的措施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注意,绿色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1.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2.不追求过度的时尚3.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4.使用节约型水具5.拒绝过分包装6.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7.尽量购买本地产品8.一水多用9.随手关闭水龙头10.消费肉类要适度11.节约粮食12.双面使用纸张13.垃圾尽量分类入箱14.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5.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16.提倡使用布袋与纸袋,建议循环使用创造绿色生活不仅是我们自身对健康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对自己及其他人乃至子孙后代的负责。
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多留心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健康美好的生活就不会很远。
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一族、环保达人,过上“绿色生活”。
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时刻注意细节,为我们的未来以及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1]坦尼娅·哈.绿色生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56—57[2] 湖北省林业厅.绿色科技[M].花木盆景杂志社,2010(3):12—13[3]古兰英.美丽中国之绿色生活[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1):23—24[4]中国节能协会交通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低碳生活从我做起[M],北京通出版社,2013(11):41—42[5]解难.低碳生活实用指南-悠生活·时尚生活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