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维护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维护

2009年第2期NO 22009云南警官学院学报Jou r n al of Yunnan Po li ce O fficer A cade m y总第73期Su m 73收稿日期:2008-11-15作者简介:郑立勇(1975-),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法学硕士,主要从事犯罪心理教学与研究。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维护郑立勇(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内容摘要:警察的心理素质是警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警察更好地应对压力,直面竞争、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

由于公安工作负荷与压力不断加大,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不少一线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保持警察心理健康,不仅是警察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促进警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民警;心理问题;健康状况;维护对策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57(2009)02-14-05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化,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化,公安机关要履行好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

而警察的心理素质是警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警察更好地应对压力,直面竞争、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

相关调查统计表明,近年来,由于公安工作负荷与压力不断加大,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不少一线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提高公安民警特别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公安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警察是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职业。

研究表明,在国外,有近五分之一的警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根据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课题组调查掌握的统计数字,有近四分之一的民警存在心理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警察数量高于西方国家。

福建省以MM PI 测查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果表明,仅有32 9%的男民警和13 0%的女民警可确信没有心理障碍;有49 5%的男民警和60 9%的女民警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男民警可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达36 0%,疑似心理病态的比例达13 5%;女民警可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比例达56 5%。

男民警中可能有重性精神病患者,存疑待查。

[1]宁夏有关部门对201名公安民警进行的无记名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显示:43%的民警承认自己有焦虑状态;17 19%的民警缺乏从警信心;12 4%的民警性格执拗;12 4%的民警心理恐惧;另有6 7%和0 5%的民警分别存在冷漠和行为失控,在回答 是否热爱、喜欢 警察这个职业时,仅有34 8%的民警填写了热爱、喜欢;而认为从事警察这一职业太危险,没意思的占23 4%,想离开警察队伍的居然占了一半。

[2]这说明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心理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安民警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工作业绩及自身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制约着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发挥。

(一)生理方面心理的不健康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引发皮肤病、心脏病、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不适应,头痛、胸闷、肌肉酸痛以及其他躯体疾病。

警察因过多的焦虑、紧张、抑郁、突发的心理应激而引起的躯体化症状较普通人群严重。

调查中发现,警察心身疾病现象比例增高。

2006年,笔者下派挂职锻炼所在的县公安局对在岗400多名警察体检中发现,患有上述慢性病的有80%,而无任何疾病症状占体检数20%。

江苏省的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压力让民警在躯体化的病变症状方面比社会一般群众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接受测试的民警有12 5%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心痛、头痛、肌肉酸疼和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道不适。

深圳市公安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局70%的同志患有各种疾病。

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余新国14说: 深圳市的民警患有各类职业疾病的占70%,仅2001年以来,深圳市因患癌症等病症死亡的民警就有14人。

[3](二)行为方面警察的心理不健康甚至异常,就其行为发生改变而言,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加,抱怨情绪严重,不遵守纪律,不负责任,易与人争执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发、违纪违法、刑讯逼供、交通肇事等,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或杀人来摆脱困境,对公民、社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2004年某县发生一起枪杀事件,开枪者是该县某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死者系当地两位村民。

事件的起因就是双方为一件生活小事引发争吵。

警察的职业性质决定其一生所经历的同伴牺牲、流血负伤、击毙罪犯等残酷场面会大大高于常人的感受,这种经历的负面影响会在警察心理上留下长时间的阴影。

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失眠、精神恍惚、抑郁或心理失控等问题。

医学心理研究显示: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恶劣的情绪积聚而成的 心理疲劳 ,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或者干预不及时,也会诱发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

1999年河北省霸州市某派出所 杜书贵事件 ;2002年发生在陕西省某矿务局公安处 向卫国事件 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涉案警察因心理异常产生的暴力行为。

直接影响执法的公正和效率,降低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方面心理压力过大,在工作与事业上表现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厌烦感和疲劳感增加,消极冷漠、逃避和逆反心态,放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缺乏工作责任感,马虎应付,不愿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工作热情低、态度冷硬,工作事故频发;缺少对自己的准确认知,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公正的评价,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现在基层公安机关的一些窗口单位和部门,群众意见大,人们往往习惯地认为是特权思想作怪,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差。

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心理障碍。

民警日复一日面对的是社会阴暗面,心理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心情不好,又怎能笑容满面?而对于刑讯逼供,也不能仅从治警不严的角度想对策,还应结合民警的心理状态来分析:案子堆积,领导加压、嫌疑人狡辩,一系列的客观因素造成了民警的心理失衡,最终导致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极端行为。

另外,社会公众对公安民警工作过高的期待,执法环境的不良,严格的执法质量考核机制与现实中民警的工作失误和过错所产生的矛盾关系,使相当数量的同志心里产生了 多干不如少干 、 少干不如不干 、 不干不如站着看 等消极想法,以此逃避矛盾,回避压力和过错,消极冷漠地对待工作;甚至出现了调动跳槽、中途改行、提前离岗等逃避现象。

据调查统计,六安地区某县公安局近年改行、自动调离公安工作岗位的人员占在岗民警总数2%;有提前离岗念头的民警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四)生活方面研究数据表明:国家公务员平均年工作日为240个左右,而公安民警达400多个,其年工作总时间远远超过法定工作量。

长时间超负荷、无节律的工作,不仅严重损害警察的身体健康,而且由此更多地挤占公安民警家庭正常的生活时间,这种人为制造的离多聚少的生活方式,不能对家人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严重破坏了家庭亲情的和谐稳定。

导致婚姻生活不和谐、离婚率高。

据江苏无锡市的调查,警察的离婚率居社会各种职业之首,深圳市公安局从2000年开始开通了公安民警心理咨询热线,有一半的咨询都涉及情感问题。

笔者下派所在的县公安局一年期间居然有四起民警离婚事件,同时民警工作中过度的心理压力会造成民警缺乏耐心和不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情感上出现的偏差,婚姻生活不和谐,同事朋友间的人际交往,困惑、自责内疚、不能自拔、缺少自信力。

其结果导致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二、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维护对策保持警察心理健康,不仅是警察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促进警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果出现不协调现象就会破坏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做好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保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切实维护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既然方方面面的压力给警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从关注民警的心理健康入手,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维护广大民警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轻装上阵,就是十分切迫和必要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1.科学定位警察。

警察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荣誉称号, 只讲奉献,不图索取 不是警察的15社会形象。

职业是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警察只是社会百业中的一种职业,在任何一个有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他个人的定位,每种职业也都有它的职能分工,没有哪一个行业是大而全的,可以包揽社会一切事务。

基层警察的心理压力,主要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社会各界对警察的高定位、高要求,目前社会对警察的要求和期望值都非常高,在队伍管理上,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违反客观规律的口号,把警察推到了社会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额外地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警察个人的权益,只有使从事 创收 之类的非警务活动的警力回到真正的公安工作中来,将警察职权之外的事剔出去,为基层民警减负,才能真正地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2.改善执法环境。

改善执法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以公正、文明的执法态度来密切警民关系,取信于民。

具体地说,首先要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念。

尽量减少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冲突,争取群众的理解、参与支持,在办案中慰问群众、关心群众,在采取强制措施上多考虑一下群众的利益,在处罚上多体谅一点群众的困难,只要事事注意群众利益的细节,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执法环境,让民警获得心理上的稳定踏实感。

其次,要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方略。

一方面,全国广大公安民警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少数懒警、庸警、劣警,正败坏警察形象,现实中,此类不良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从严治警本身就是一种爱警、惜警的有效举措。

为此,在执法实践中,要彻底根除那些欺民、刮民、愚民、扰民、治民的现象,把执法行为拉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

再次,争取民众和社会支持,为民警提供较好的执法环境。

将部分警务活动公开化,让群众了解公安工作,从而理解民警工作的辛苦及办案难度,减少由于不理解公安工作而对公安干警产生的误解,让基层民警有一个合作的、宽松的办案环境。

同时,公安政工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消除多数人对警察工作的成见,给予警察人员更多正面的回应与支持,避免媒体在对负面事件进行报道时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的做法;公安机关的领导一定要学会与媒体沟通的技巧,善于利用媒体为公安工作服务,在惩治败类、维护司法公正的同时,保护好民警的合法权利,维护警察的良好形象。

3.强化执法保障。

我国的执法成本相当高,每年因公殉职的警察有好几百人,这对民警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出在执法保障体制上。

为此,首先,要改革现行的警械特别是枪支管理与使用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警察害怕对防卫程度把握不当,不敢用枪支进行合理防卫,以致被罪犯所伤害,在这方面有许多辛酸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