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几点思考 校 区: 学 号: 姓 名: 院系专业: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始计篇》 这句话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与孙子并称的吴子也曾说过:“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战争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给予极大的重视。侥幸心理在冷酷的战争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战争是输不起的,只有取得胜利才能生存。 再三权衡后发动战争,小心谨慎的提防战争。“一失足成千古恨”,比如三国时期著名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发动者的失败而告终,从而极大的削弱了强大的一方而使弱小的一方得以发育。由此可见,战争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因一时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对于战争再重视也不为过的。

二、“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始计篇》 这句话是说:所谓将领,要有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卒、勇敢坚毅、法纪严明等品质。 在战争中,直接指挥战争的不是一国元首,而是参与作战的将领们,“一头狮子领导的羊群,可以打败一只绵羊领导的狮群”,三国时期,诸葛亮派他十分信任的马谡守卫街亭,然而马谡却被张颌轻松击败,多亏王平鸣鼓自守迷惑了张颌,才使得败军得以退回。这一次失败也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提前结束。 可见,将领之于战争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直接引导战争的走向,将不利的战局变为有利,将有利的战局变为胜利。 二战时,德国不是靠希特勒在柏林发布一道命令而占领波兰的,是靠古德里安等诸多将领率领大军打下来的。如果不是古德里安创造的闪电战理论,德国又怎么可能在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始计篇》 人们习惯称之为“诡道十二法”,孙子十分大胆而且准确的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论断,一反前人“君子之战”的理论,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哪怕是不“君子”的。只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方法就是其次的,“胜利属于正义,因为只有胜利者才是正义的”。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直接使赵国再无还手之力。极大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不管是在今天还是战国时期,坑杀俘虏简直是没有人性的,但在战争时,却可以节省开支,防止间谍,防止俘虏被救出后增强敌人的力量。战争是输不起的,所以,在战争中,只要能取得胜利,确实可以不择手段。 “诡道十二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在战争时,要巧妙利用对手的弱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采取战略战术,用最小的代价,去取得胜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作战篇》 孙子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经济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令盟军闻风丧胆,可是直到战争结束也不过生产了一千三百多辆,实在是难以力挽狂澜。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军后勤大肆破坏,对于每况愈下德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没有军队能够安全出动并返回。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 比如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死亡人数达60多万人,受伤人数95万人,比阿以5次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还高出许多倍。这场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高额军费开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两伊入不敷出,国库告急。伊拉克的战争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亿至10亿美元。伊朗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亿美元。双方一度将摧毁对方经济设施作为军事行动的首选目标,油田、港口、炼油厂、输油管、运油船等均在军事空袭目标之列,两国因空袭而导致上千亿美元的财政损失。伊拉克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竟负债800亿美元。两伊停战实乃因为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时曾说:“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一杯毒酒,我们也得把它喝下去。”

五、“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作战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兵员不多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输,武器装备取用于国内,粮草则依靠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可得到满足。进行战争,必须要解决好后勤保障问题。在战争中,保证部队粮草供应至关重要。从本国调集所需粮草,虽然是一条基本途径,但长期下去,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路途遥远,损耗巨大,还有可能随时遭到敌人的攻击和抢掠。在这种情况下,孙子提出了部队粮草筹集的一种新方式:“因粮于敌”,即掠其田野,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问题。就地取用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因粮于敌,即可以节省本国的开支,又可以破坏和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是孙子后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 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平解放北京,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以后,政治宣传上主张避免流血和平解放,在社会舆论上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威慑北京。以上种种彻底动摇了傅作义顽抗的决心,最后采用和平方式将北京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中外历史上不战而胜的战例很多,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不战而胜的条件和方法,而这些条件和方法,孙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做了阐述。

七、“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 这句话是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在信息化的今天,知道的要比古时多的多,在大国间不仅掌握过去现在和随时变化的信息甚至用计算推算出结果。其中包括方面也是全面,不仅是军事方面情况,经济,政治,工业,金融,农业等等甚至到个人情况。我军的真实水平决定了战争的目标。不知己,就可能是蛇吞大象,吞不下反倒被踩死。知彼除了掌握战场信息外,最重要的是知道敌人的实力。敌人的硬实力——抵抗和反攻的能力有多强?软实力——地区态势是否对敌人有利?现代战争背后都有国家间的博弈,如何争取到最多的盟友,孤立敌人,也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到的。

八、“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兵势篇》 这句话主要是讲“速度”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夏侯渊擅长打运动战,所以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一次战役是攻打韩遂的兴固之战,韩遂的部下多为氐族和羌族,十分精锐。夏侯渊长途奔袭,袭击了韩遂的后方,韩遂来救,又当机立断,以疲劳而且不占质量、数量优势的军队一举击败了韩遂,韩遂从此一败涂地,坐待夷灭。 更比如二战时期的闪电战理论,即使在现代仍具有借鉴意义:出其不意;这一点是闪击战最大的特点,不管未来战争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闪电战出其不意,奇袭的作用始终不会发生改变。古往今来,战争中速度因素是不变的真理,这是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的。其对物资、物质的节约;闪击战的诞生是伴随着德国的新兴而诞生的。那时纳粹德国表面上兴盛强大,可仔细深入研究便不难发现,德国不论怎样发展,都免不了受到资源匮乏因素的束缚。为了摆脱束缚,德国就必须扩张,这也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在战争前夕,德军最高统帅部曾做过计算,如果德军进行持久战,必将拖垮整个德国经济,重蹈一战覆辙。

九、“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篇》 孙子十分强调天时地利对古代战争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的高科技战争中,天气地理对战争的胜败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4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