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各级行政、司法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
府决策部署,在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宽松环境等
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
环境。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完
全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法规政策调整滞后。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
比,经济领域立法和政策调整进度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矿产资源法》规定国有矿山企业
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给民间投资造成隐性障碍;又如国
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享受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
策的执行范围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由各
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非公有制企业不属
于政策规定范围”。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例只有
0.6%,现在已达60%,依然在执行这一政策。
2、依法行政有待加强。一些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而
不是法治方式,重审批、轻监管,单个企业出事、全行业停
业整顿,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依
然存在;少数地区民营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承诺的优惠政
策说改就改,新官不认旧账,企业反映较大;个别干部在中
央狠刹“四风”的时候,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但宁愿有责
不为或不主动作为也不愿出差错,致使企业有苦难言。
3、司法环境仍需优化。个别地方司法机关受传统观念
2
影响,在涉及国有与民营企业纠纷案件的处理上不能一视同
仁,或久拖不决、久判不执,影响民营企业正常发展;个别
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忽视了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超案
值查封、扣押和冻结民营企业财产;当民营企业的权益受到
行政机关的侵害而诉求司法机关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和
制度保障。
4、少数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
的原因,部分民营企业主依法维权意识不足,权益受到侵害
时往往抱着花钱消灾的消极观念,靠“走小路”去创造自己
的发展环境;有的企业主缺乏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不讲诚
信,谋取短期利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
部署,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这对于民
营企业安心创业、放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营造民营企业
发展良好法治环境,我们建议:
(一)调整法规政策,树立民营经济平等地位。法治经
济要求所有市场主体的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因
此,营造民营企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首要任务在于营造平
等公正的政策环境,对不符合“三个平等”原则的现行法规
政策进行梳理,涉及人大立法的,由人大及时开展立、改、
废工作;涉及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的,由政府法制办梳理。
同时,在今后的立法和政策出台过程中要加强合法性审查,
确保民营经济平等法治地位。
(二)严格依法行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提
3
高依法行政效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
政审批事项,坚决防止推诿扯皮的衙门作风和有责不为的
“太平官”思想。对涉企部门重要岗位进行梳理,纳入机关
效能建设重点评议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大民企维
权力度。党政部门应建立与民营企业联系和沟通的固定渠
道,完善政企定期沟通制度、民营企业投诉制度、执法信息
公开制度等,听取民营企业对执法行为、工作作风等方面的
意见和建议。对公职人员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
严厉查处。三是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法律顾问
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
发挥积极作用。妥善处理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违规承诺造
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推进PPP公私合作模式时,切实保障
民间资本的话语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三)公平公正司法,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一是牢
固树立平等保护民营经济的司法理念,在立案、审判和执行
等方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开辟为民
营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及时审理各类经济纠纷案件,做
到快审、快判和快执。三是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应注意工
作方法,慎用查封、冻结、扣押手段,慎用拘留、逮捕等强
制措施,多研究采取“活查封”、“债转股”等有利于民营经
济发展的执法手段,尽量保护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营企业法治意识。一是将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主的法治教育列入我省普法
规划的重点,探索建立“送法进企”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
4
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办案中以案普法,加强法律建议
服务工作,帮助民营企业建章立制,减少管理漏洞,将预防
犯罪工作延伸到民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去。三是引导民营企
业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照章纳税、安全生产、产品
质量、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义务,
同时要有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担当,实现企业健康发
展、依法诚信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
(五)充分发挥工商联及商会协会组织作用。一是积极
支持开展商会调解等活动,形成良好的诉调衔接机制,及时
化解民营经济纠纷。二是支持行业商协会建立行规行约、商
业惯例、交易习惯、团体章程等社会自治规范,充分发挥社
会自治规范对法律制度的补遗功能。三是探索推动商会协会
参与制定地方或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等。四
是建立健全工商联参与经济领域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评估
机制,经济领域立法和重大经济决策委托工商联征求民营企
业家意见,增强法规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