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B 政府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扩大财政赤字;D 减少货币供给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B 储蓄存款;C 活期存款;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B 储蓄存款;C 旅行支票;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的谨慎需求;C 货币的预防需求;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B 变得很大;C 不发生变化;D 难以确定。

11、人们在()情况下倾向于减少手持现金。

A 债券价格趡于下降;B 债券价格趡于上升;C 债券价格不变;D 债券收益率不变。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B 现金存款比率;C 超额准备率;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B 80000货币单位;C 15000货币单位;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谨慎需求;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A、接受储蓄存款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D、以上都是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D、以上情况均可能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都有可能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都有可能22、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要求增加贴现是为了()A、增加贷款B、减少吸收存款C、增加储备D、以上都有可能2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A、法定准备率B、通货比率C、超额准备率D、以上都是2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应,提高利率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2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A、法定准备率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26、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二、计算题1、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

试求:(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1)(3)狭义货币供应量M1。

2.下列等式描绘了一个经济体:=-0.250.8(1)C t YI i=-t=90050G=500 0.2562.5CU=100RE==-150L Y ip=re=2cu=0.10.2这里,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国民收入,t表示税率,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i表示利率,L表示真实货币需求,CU表示通货,R E表示准备金,cu表示通货存款比率,re表示准备率,P表示价格水平。

(1)求IS曲线和L M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计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3)现在政府要改变需求的构成,减少消费100、增加投资100,从而保持当前的收入水平不变。

请问: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组合?用IS LM-曲线模型表示你的建议,并计算出需要调整的政策变量变化量是多少。

(4)假设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为4000,政府准备采用扩张性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请问:如果单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支出?如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政府购买支出和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量分别是多少?三、论述题1、请谈谈财政对我国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1)实施财政措施促进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是财政的基础。

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成为财政投入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才能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①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农用工业品和消费品,更是如此。

第二,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农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部门所需的原材料时,社会才会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也才能健康有序。

如果农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势必会引起高通货膨胀。

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会通过人工成本带动工业品生产成本增加,作为加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则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工业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业以更高的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

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急速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经济波动、社会不稳。

②农业的特殊性。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除了与非农产业同样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地理、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的生产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对农业来说:首先,由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其次,由于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在其内部具有转换性(如耕地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产品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农产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发散型的蛛网市场。

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危害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业比较利益低。

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

(2)财政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稳定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政策也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其基本方式有:①稳定农产品价格。

稳定价格有两种方式: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

价格管制指国家规定产品的最高价格;价格平准是规定最低价格,又叫价格支持。

对于农产品而言,国家必须保证它的供应,并维护仅仅获得微利的农民的利益。

因此,国家对重要的农产品一般实施支持价格。

但是,实施支持价格带来的问题是供给大于需求。

对于供大于求的部分,一般由国家财政购买,或者由财政补贴农民,使农民减少生产。

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要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入手。

前者包括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如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财政贴息等,后者主要指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指减少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

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政府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达到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是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及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财政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风沙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等。

财政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不仅要投资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了使农业生产者接受并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还需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宣传和教育培训。

(3)总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财政关系密切,它一方面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来源,另一方面需要财政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一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采取了适当的财政措施,比如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和降低农民负担等,那么,农业和农村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并相应地促进财政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一国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缺乏支持,将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