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艺术创作
摘要:中国玉雕经过上千年的持续发展,其文化已经
深深的烙印在了国人的脑海中,“玉不琢,不成器”在玉雕
创作中,不仅要体现玉雕的材质美,而且还要体现出造型的
美,纹饰的美,工艺的美,数者结合,才能创作出美的玉雕
作品。作为一个从事玉雕行业20年的玉雕匠人,我觉得玉
雕作品要能够传古达今,凸现当代的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传
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玉雕;文化理念;发展
玉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一直受到历
代帝王和显贵喜爱和收藏,特别是在清代,由于技术的创新
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无论在品种、题材,
还是在工艺技术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震撼
人心的作品。玉雕最早发源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水平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层次。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
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清代是
我国玉雕发展繁荣之时,规模品种及产量均逾越前代,中国
玉器雕刻无论是丰富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精湛的技法,还
是流派纷呈的风格都是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
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
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视为国粹,是我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从学艺至今,已逾二十年,个人创作观念也日趋成熟,
对玉雕也经历了从喜爱到热爱再到一日不琢玉便坐卧不宁
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艺术既然源于生活,源于文化,作品必
然是反映生活的最好手段,不可避免的其中有著时代的语
言,就如同唐诗边塞诗展现的雄浑豪迈,是唐朝包容性世界
帝国和当时人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表达,宋词的忧国忧民、婉
转细腻正是当时东亚宋、辽、西夏、吐蕃、金、大理等各政
权对峙,争夺生存空间的最好表达。而玉雕作为时代的记录
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感,传世经典则必然是时代的缩
影和浓缩,反映中国沧桑巨变,反映中国乡愁风情,反映时
代变迁的则肯定也能唤醒时代的记忆,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
“艺术风格”!
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国人的感情较含蓄,常寄情
于物,借物抒情,玉雕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品赏休闲与寄托情
怀的优雅境地。玉石材质地美是基础,是最原始而重要的价
值,一件玉雕艺术作品的价值,包含着对天然资源的保护、
理解及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所赋于的和谐人文气息。具有一致
性和普遍性的文人思想趣味和高品味的审美追求,必然会在
当时的作品上反映出来。自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的
各类工艺品,几乎同时存在着淳朴率直、天然雕饰的作品和
精雕细琢、雅而有致的作品。现在,刻工的精细度可以与古
人相媲美,但造型的朴厚和品位的醇雅却不及古人,这与刻
者对传统艺术修养的深度有关。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独特
性,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玉雕一直都属于收藏品,是文人、
墨客的雅玩之物。要求因材施艺以及文化因素的注入。
创作要有灵感,激情是灵感的突现,人的创作本能表现
在活跃着的思维中。灵感在自己一切潜意识下,或受某种环
境影响下的激情中瞬间进发,是实感性和偶然性。要善于捕
捉灵感,随时用纸笔记录,否则稍纵即逝,不可复得。不要
随意放过大脑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设想,即使是可笑的。因为
许多传世的经典之作,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艺术要有
个性。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细心观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
再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表现在别人未曾发觉的
现象和未曾表达的内涵,是深厚的艺术造诣、文化底蕴、文
学修养,扎实的美术功底的体现。其主题内容博大、高雅、
意韵携永,设计巧妙新颖。在创作中力求与作品交流、对话,
把作品当做活的生灵。将自身情感真正融于作品中,随激情
波动,依技法流转,把美的向往与追求,借石转化为视觉造
型,把对象提高到艺术境地,领略作品内心情态。视觉效果
卓然,会让人的灵魂产生深深的悸动。
没有灵魂的作品注定是失败的,同样没有表现时代艺术
的作品不能称得上“大作”,技艺代代相传,而反映时代的
技艺则无法复制和超越,这正是玉雕艺术风格的无限魅力之
所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发展、洗礼,经过不断的创新,具
备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化交
流、技术不断更新,玉雕艺术在东方文明的智慧上绵延不绝
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是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是无言
的诗、不朽的画、无声的歌、不歇的舞。玉雕艺术的价值,
在于探求真、善、美的规律。
玉雕匠人在面对每块原石的时候,要有所思,有所寄意
地去创作作品,玉雕匠人是具有想象力的,在创作的时候是
带着自己独有的情感寄托的。在我看来,每块玉石的颜色、
质地及形状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活体。它可以活跃你的思
路,启发于我们对美的想象。古人语“应物斯感”,“情以物
迁”,只要把美好的感情融入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
以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生活
是艺术的来源: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才能创造出鲜活的
作品。玉雕艺术也不例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拥有一颗对艺术执着、热爱的心灵,投入到创作中,立争使
之完美,突显其生命力,更加难得。
玉雕匠人应该是执着的,我们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执着
于自己的创作理念,不变节,不半途而废,不急功近利,不
断完善自己的技艺和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个人艺
术特色的作品。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瑰丽的国学资源,
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构成了一个巨大丰富的中华文化资
源宝库,每位玉雕匠人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自觉意识,从其中
汲取营养,提取素材,开拓眼界,获得灵感,那么,中国玉
石雕刻艺术的文化张力和生命活力,将会大大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的玉雕艺术,继承容易,创新难求。我们眼下
当务之急是摆正心态,不浮躁、不气馁。先了解玉雕艺术史,
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传统处着
手。回顾本民族的其它优秀艺术门类,用平静的心去体会、
参悟。通过欣赏它的形、色、质、韵引发内心的共鸣,化实
境为虚境,让客观的作品,赋于主观情思,从而品味出作品
的神韵凤致,激发创作热情,玉雕匠人要有真诚的人生态度、
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让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代传承。为我国玉雕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强化精品
意识,倡导艺术创新,为玉雕行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创作。
参考文献:
[1]刘宝玮.源远流长的中国玉雕文化[J].中国黄金珠宝,
2011,(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