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教育措施 【作者简介】 武鹏举, 男,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 , 硕士。 喻高飞、 陈秋霞,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学生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村大批劳 进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 他们一方面为 动力纷纷走出家门, 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方面用自己的辛劳和汗 水改变了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 但与此同时也导致许多农村 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 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 体, 他们像一只只孤雁, 家庭缺位, 亲情缺失。 一、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现状 ( 一)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留守儿童 ” 作为一个弱势群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父母不在身 体, 边, 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 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 易产生安全隐患。 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 对象, 。“留守儿童 ” 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 受到他人的 久久不能被发现。 二是自己行为失 侵害却无倾诉的亲人, 控, 走上违法犯罪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 ( 二) 学习成绩滑坡 。“留守儿童” 是生性好动, 自制力差 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 够, 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 困难, 没人辅导,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他们认 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以至于导致厌学、 逃学、 甚至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 ”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虽然 中不乏品学 时有发生, 兼优、 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 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 、 性情 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 。 ( 三) 道德意志薄弱。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 “留守儿童 ” 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 没有时间与精力 格培养问题。一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 过问孩子, 对孩子内心的困惑、 需求、 兴趣无法关注。 有的即 使有心, 限于经济条件, 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 “留守儿童” 家看孩子, 造成了 道德教育上的真பைடு நூலகம்。 而处于身 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 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就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 因而 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小小年纪就沾染上了吸烟 、 喝酒、 赌 博、 偷摸等恶习, 性格也变得自私、 任性。 ( 四) 心理问题突出。在人们的想象中, 农村孩子更加亲
·10·
( 三)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 。 长期在外务工的父 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 而电话的快 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 。 据调查, 大多数父母一般 半个月才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 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 。 春节期间返家, 父母由于普遍 时, “补偿心理” , 存在 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方面的东西, 如 穿的、 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 而较少注重精神食粮, 吃的、 如书籍、 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 。 ( 四) 国家政策不够前卫。在对留守儿童问题坚决方面, 国家也不断编制新政策, 从刚开始的户籍制改革鼓励民工子 “一减一免 ” 制, 我门不难看出 女跟随父母进城读书到现在的 “民本 ” 政策中也仅侧重经济的帮扶 。缺少了一些 思想, 造成 情感关注缺位, 实际是与当前“以人为本 ” 的思想是滞后的。 国家大政方针大抵如此, 可想下属机构不免偏离主线 。 三、 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 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农民的 切身利益, 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系着和谐社会 应当从政 目标的实现。 关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府、 社会、 学校、 家庭四方面入手, 并注重四者的结合, 积极使 智、 体的全面发展。 他们得到德、 ( 一) 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 一要制定可行性方 “留守儿童 ” 的社会环境。 应加大社会组织 针政策创设关心 通过各种社会团体,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引导 的作用, “留守儿童”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 “青年志愿者” 和专长, 还可以组织 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村 “留守儿童” 的教育工作, 具有相对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一个重 要群体。二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对不良社会现象, 诸 如对游戏室、 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 为农村“留守儿童 ” 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三要在大力推行农村地 区 9 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对“留守儿童 ” 比较集中的地 区, 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情况, 加大检验政策实施力度 。 ( 二) 加强农村中小学对 “留守儿童 ” 的教育与管理。 中 国的出路在农村, 农村的出路在教育。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 “留守儿童” 给予特殊的关爱, 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 教师要对 “留守儿童” 减少 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如可针 班集体温暖, ( 上接第 95 页)
。“留守儿童 ” 近大自然, 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 常表现两种倾 孤僻、 不自信、 不合群、 不善与人交流; 二是脾 向: 一是内向、 气暴躁、 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情绪不稳定、 自律能 ,“留守儿童” 力差。总的来说 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 感情脆 自暴自弃, 上进观念淡薄, 或者过分淘气, 做出一些特别 弱, 举动来吸引他人注意到自己 。 “留守儿童” 二、 农村 问题的成因 ( 一)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 。“留守儿童” 问题正是因为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 父母在外, 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 极少部分在这一问题上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 处理的很好) 。另外, 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 。“留守儿童”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 的教育问 负或歧视, 题, 与其家长和监护人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密切 关系。一是父母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 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希望给下一代成 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 教育 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教育意识淡薄。二是监 。“留守儿童” 精力不够, 教育不力 的临时监护 护人责任不明, 人不管是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或是其他亲朋好友) , 他们普 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 遍的想法是让孩子吃好穿好, 的倾向,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 ( 二) 监护人对教育问题的认知不够清晰 。 父母对子女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 总体期待过低, 资, 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有些人认为对孩子教育的投资 和他们的成绩相关, 成绩好就多投入些精力, 争取越走越远, 相反则促使其完成初中, 甚至小学没毕业就使其出去打工 了; 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读书无 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读书, 只能花钱不能赚钱, 产生了 用论” 的观念。读书加上文化水平、 观念和方法滞后的限制, 没有时间、 精力和能力对“留守儿童 ” 的思想、 道德、 学习、 卫 生、 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 、 教育、 引导。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武鹏举 喻高飞 陈秋霞
【摘
“留守儿童 ” 要】 留守儿童, 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呵护 。据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农村 在成长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 如生 道德行为、 身心健康等方面。本文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 针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 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 , 活学习、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