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三,提高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和中澳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中国糖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泰国和 澳大利亚糖业的竞争,我国政府需要尽快从破解上 述三大制约因素着手,多方面采取强力措施,提高 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糖料生产基础设 施水平和糖业综合技术水平 一是中央、地方财政要合力加大全国糖料基地 县建设力度,扩大基地县覆盖范围,增加专项资金 数量,将建设重点放在改造中、低产田,增强灌溉 能力和提高旱灾、风灾防范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加快糖料优良新品种研发速度和水平。 加大现有育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力度, 为育种单位的传统杂交育种提供更优良的条件;加 强国外新品种的引进,支持育种科研人员的国际交 流;规范新品种区试与评估办法,形成对新品种的 科学合理评价机制,营造优良新品种脱颖而出的外 在环境。 三是要加大甘蔗健康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 度。建议在中央财政或省(区)财政中设立专项资
(二)产业技术改进投入力度不足,综合技术水
平较低
我国食糖产业技术改进力度不足,产业技术综 合水平较低,这也制约了产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进 一步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方面,一是甘蔗品种 改良缓慢,品种严重单一化,“ROC”系列品种占 全国面积的80%,其中最大产区广西占92%,增加
了甘蔗生长的系统性自然风险。二是病虫害严重。
金,在设备购置、人员引进、技术获得、宣传推广 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要加大对甘蔗收获机械化的投入,重点攻 关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糖料收获机械及其配套技术, 通过在主产区推广机械化降低农民种植糖料的成本, 加快甘蔗收获机械化进程。 五是要加大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专项 资金投入带动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改进制糖工艺与 机器设备,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我国制糖工业 的竞争力。 (二)改革政府糖业管理体制,提高对食糖价格 和产业链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要改革多头管理效率低的现状,加强涉糖 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构建促进我国糖业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效政策框架,同时加强对食糖 市场和产业动态的监测,建立灵活的短期政策反应 机制,并形成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有效配合。在 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整合分散在各部委的糖业管理职 能,形成统一的糖业管理机构。 二是要明确设置食糖调控目标价,增强市场宏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对糖业的宏观调控力 度不够 糖业在各国均属于敏感性产业,政府在产业发
54I中国农星l
2010.10
万方数据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食糖流通体制改革 以来,政府对糖业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制 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是政府对糖业进行“多 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府人为地将产业链 各环节割裂开来,影响了其对糖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二是政府对食糖市场 的宏观调控有待提高。政府储备糖制度是食糖市场
价格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从近年国家收储政策
来看,存在着政策出台时机滞后、部分政策收储价 格与数量不合理等问题,未能给予市场主体稳定的 价格预期。三是政府对糖业利益分配机制缺乏调控 和监管手段。尽管广西已率先建立了“蔗糖联动, 二次结算”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我国蔗农生产 规模较小、甘蔗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蔗农与糖 厂的谈判地位相对较低,对收购价格的影响力明显 弱于糖厂,大多数地区政府在校正利益分配格局中 “缺位”,因此,目前的甘蔗收购与定价机制仍然不 利于蔗农增收。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与澳大利哑.泰闲精业的比较
文/徐欣郑传芳陈如凯
近年来,随着我同食糖消费的快速增长,糖料 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我国食糖产业规模不断扩 大。2008/09年度,我国糖料面积达2665.42万亩, 食糖产量达1243.12万吨,食糖消费量达1390万吨, 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三大食糖消费 国。尽管我国食糖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在国际 糖业竞争中我国糖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仅有
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为巴西的10倍, 提高了甘蔗生产的成本。四是适应本国国情的甘蔗 收获机械尚处在研发阶段,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栽培 模式还不成熟,全国甘蔗机械化水平非常低,提高 了甘蔗生产的人工成本。 制糖工业技术水平方面,我国制糖企业在上世 纪90年代初大多为国有企业,经改革重组建立了现 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近年来食糖价格和糖 厂效益波动较大,大多数糖厂投资行为短期化,缺 乏技术升级改造的意识和远见。据调查,我国绝大 多数糖厂仍采用亚硫酸法制糖技术,只生产原料白 糖,产品单一,还有相当多糖厂的设施设备仍停留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政府对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近 年来政府通过“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制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 对甘蔗糖业技术升级改造给予了较大支持,但与国 外政府对糖业的投入水平差距还较大,与国内粮食、 油料等产业的投入水平也差距较大。
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总体与世界主要产蔗国相近, 但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 现象普遍,时有冻灾、风灾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我 国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广西90%的甘蔗 是种植在旱坡地上,是制约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 素,据统计2008年全区有灌溉的甘蔗面积只有228 万亩,仅占14.25%。
2010.10
中国农銎57
万方数据
得税率也高达33%,此外糖厂还必须交纳其他多种 费用。五是我国食糖质量标准与国际脱节,难以参 与国际贸易竞争。一直以来,按照国内的消费习惯, 制糖企业基本上只生产色值180IU以下的一级白砂 糖,到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级白砂糖色值标准调 低为170IU以下。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 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国 际食糖贸易以原糖为主,国外制糖企业也多以生产 原糖为主,但我国制糖企业的制糖工艺却是一步到 位,直接产出成品糖,较难参与以原糖为主的国际 食糖贸易活动。 总之,通过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主要食糖出口 国的一些重要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国际食糖 市场竞争中,我国糖业尚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反 映在甘蔗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小、生产 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制糖环节,主要表现为制 糖企业规模小、制糖成本高、税费负担重、产品质 量较差、经济效益较低。
微量食糖出口。一旦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 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食糖进口关
税放开,我国食糖产业将可能面临泰目糖、澳大利 亚糖的剧烈冲击,从而对国内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 糖农生计带来严重影响。
一.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
从甘蔗生产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来看,我国与 澳大利亚、泰国糖业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部分指 标差距还相当大。一是我国蔗农生产规模明湿小于 澳大利亚和泰国,户均土地规模约为泰国的3%,为 澳大利亚的0.5%。我国现有植蔗农户约500万户, 蔗农数量1500万人左右,户均规模不到5亩,户均 产糖不到3吨。澳大利亚全国仅有6000多个植蔗农 场,蔗农7120人,农场平均规模77公顷,正常年份 每个农场平均产糖约1000吨。泰国有甘蔗种植户约 8万个,户均规模达到12.5公顷,正常年份户均产 糖约80吨。二是我国甘蔗单产总体偏低,虽然含糖 分相对较高,但单位面积产糖量水平仍然居中,优 势不大。以2007/08榨季为例,甘蔗单产上看,最高 是澳大利亚82.5吨/公顷,其次是泰国70.13吨/公 顷,中国为66.75吨/公顷。虽然我国甘蔗含糖分高 达13.96%,略高于澳大利亚,大幅高于泰国,但我
数,严格按照二次结算方案进行兑付。目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责任编辑:叶亚芝
2010.10
l中国农垦I 55
万方数据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 比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欣, 郑传芳, 陈如凯 徐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郑传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如凯(福建农 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中国农垦 CHINA STATE FARMS 2010(10)
观调控效果。建议有关部门借鉴生猪调控经验,设 置并颁布《(防止食糖价格过度波动的调控预案》,明 确政府调控目标价,给予市场主体明确合理的预期。 引导制糖企业合理运用食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锁定利润,构建我国甘蔗与食糖产业市 场风险防范体系。 三是加大对糖业利益分配的干预力度,建立合 理的工农利益分配格局。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改 进广西“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确保工农利益比例控制在4:6左右。一要在现有基 础上降低甘蔗收购价所挂钩的糖价水平;二要建立 科学的糖厂、蔗农成本与收益核算方法,构建政府 监管下的多方协商机制,三要稳定二次结算联动系
国公顷产糖量仅为9.3吨,远低于澳大利亚12.6吨 的水平。三是我国甘蔗生产成本远高于澳大利亚和 泰国。由于澳大利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甘 蔗收割机械化,避免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再加之 95%的甘蔗收割运输由连接田间至糖厂的专用铁路 网承担,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因此,2007/08榨季, 澳大利亚的甘蔗生产成本仅为143元/吨,我国甘蔗 生产成本则达到240元/吨,高出澳大利亚68%。尽 管泰国的甘蔗收获机械化也发展缓慢,主要依靠人 工收获,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甘蔗生产成本 也要低于我国,约为180~200元/吨。 从制糖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来看,我国制 糖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和澳大利亚、泰国存在一定的 差距。一是我国制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率 不高。我国现有甘蔗糖厂240余家,平均日榨能力
(一)土地.气候等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我国甘蔗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是 制约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首先,从立 地条件来看,我国甘蔗种植立地条件差,蔗区地处 桂、滇、粤丘陵红壤旱地,土壤贫瘠、雨量不均、 大片蔗田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成本中近 一半为人工成本,导致了种蔗成本的提高。而澳大 利亚的昆士兰州雨量均匀,无需灌溉,100%实现了 机械化生产。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蔗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