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维稳角度谈当前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修补 赵林 2009 年 2 月 1 日
农村土地征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法律活动, 行政机 关依法征收农村土地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多会引发程度不同的社会 矛盾,导致大量足以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除已知的政治、社 会因素外,我们运用法律基本原理进行推导,能够得出现行农村土 地征收法律制度存在漏洞与问题的结论,所构建的农村土地征收法 律关系也同样存在着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 的地方。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主要涉及《物权法》 、《土地管理 法》、《土地治理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等法律法规,均属于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范畴,与公安机关在刑事 司法和行政执法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刑事法律有所不同,为帮助公安 民警开展相关维稳工作,有必要加强对此类法律的学习和研讨。 一、土地征收概念 土地征收是一种国家基本的土地法律制度。根据现行《物权法》 《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目的 使用行政手段强制将集体所有土地收为国有并给予补偿的法律制 度。 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去,我国许多部门和学界长期没有分清土地征收和土地 征用这两个概念。 我国《宪法》确立了土地的二元结构,即:土地 的集体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不承认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土地征收 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 就意味着出现了本质性变化。而土地征用则一般适用于临时性的紧 急状态或公共用途,只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一旦使用完毕后, 如有可能应当返还原物,恢复原状。
(二) 2004 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对土地征收、土地征用进行了 2
区分。 宪法第 10 条第 3 款已经修改为: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宪法修正 案对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区分使我国的立法更规范和严谨,而且 为我国的土地法和物权法进一步具体规范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制度 奠定了宪法基础。 (三) 2004 年宪法修正案对土地征收补偿条款进行补充。 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规范大都蕴含了三重结构,即:宣称财产权受法 律保护的不可侵犯条款,对财产权进行公共制约的制约条款,国家 根据公共的需要而对私人财产进行征用时必须予以正当补偿的征用 补偿条款。 过去,我国宪法长期以来只有不可侵犯条款以及制约条款,征收 (征用)补偿条款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是我国宪法的一个重大缺 陷。 2004 年宪法修正案对此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征收(征用)补 偿条款,规定了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应给予补偿。与此相适应, 土地征收、征用的补偿条款也被补充进宪法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代土地征收制度设立的必要条件:一是为 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二是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一)我国土地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平等性 建国以来,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历史形成的,彼此不存在 隶属和派生关系,是两种具有独立性的民事权利,并由此确立了土 地的二元化结构,即: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从我国土 地所有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从我国土地 征收制度的发展历史看,集体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得到平等对待和充 分保护。 (二)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管理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这是由土地在 我国的特殊重要性决定的。在我国,土地具有多重功能。土地既是 重要生产资料和财产,也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还是重要的环境资 源要素。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根据统计,我国人均耕
现代 3
地 仅 1.2 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 1/ 3,而且现在还有流失加剧的 趋势,而过滥的土地征收正是我国耕地流失的一个主要途径。 ( 2)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长期以来,农村为 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过泛的 土地征收使相当部分农民生活出现问题,社会公平受到损害。如果 社会公平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将处于不稳定状态。 三、现行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法 律环节 从维稳角度谈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修补, 实质上就是 分析此类影响社会稳定事件产生的法律条件和社会环境,找出法律 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和关键环节,然后运用立法手段,修改、制定相 关法律、法规,对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进行弥补和完善,从 而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因农村土地征收而导致的影响社 会稳定事件高发的法制环境。 (一)征收目的上的问题 1986 年《土地管理法》分则部分规定, “国家进行经济、文
化、 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可以征收土地。这一法律条文所 笼统规定的土地征收目的明显超过了其总则部分所确立的“公共利 益需要”的法理要求,为之后各地大量滥占农地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8 年,为遏制我国耕地流失状态, 国家对涉及土地征收目的
相 关法律条文进行了修正。在当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中,只在总 则部分保留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原则性规定,将 1986 年《土地 管理法》中采用列举式具体规定的土地征收目的的相关内容全部删 除。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严格限制征地目的的立法意图,但却在立 法完整性和规范化方面留下了缺憾。 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法律对“公共利益需要”的具体范围规定得不明确。 由于 1998 年《土地管理法》分则部分已经将土地征收目的内容全部 删除,导致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无法具体把握“公共利益需要”这一 法律原则的外延。如此过于原则性的规定将不足以控制部分行政机 关滥用土地征收权的冲动。 4
( 2)部分法律条文与“公共利益需要”的法律原则存在矛盾。 《土地管理法》第 43 条第一款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而该条第二款对国 有土地进行了明确: “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这一法律规定表明:任何单位和个人进 行建设需要使用国有新增建设用地的,都将启动土地征收程序。而 该法律条文中没有对所指的“建设”进行公益建设属性和经营建设 属性的明确区分,那么由此进行的相关征收行为将直接违反《宪法》 确立的“公共利益”目的的法律精神。 在实际的法律生活中, 部分低位阶法律法规在实质上突破了国家 土地征收目的的宪法性规范,在法理上存在矛盾和问题;但该类条 款恰恰却是一些行政机关为推动经济建设实施土地征收而广泛使用 的法律依据。 ( 3)现行法律缺乏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土地征收目 的审查机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机关在土地征收申请、批 准前进行的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的事前审查,二是土地征收被批准 后予以救济的事后审查。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但是没有对被征收人认为土地征收目的 不符合法律规定时所必需的救济机制作出任何规定。当公力救济制 度无法及时帮助此类有诉求的失地农民时,将使其采用不易受控制 的私力方式, 最终可能会导致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出现。 (二)征收程序上的问题 1998 年《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征收程序进行了修改。主要包括:
第一,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地位,新增 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第二,将征地审批权集中到省和国务院两 级政府,县市人民政府只有执行权。第三,增加了土地征收方案、 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制度和补偿登记制度,完善土地征收程序。 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土地征收程序规定不够明确、清晰。 土地征收程序在法律 条文中与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等其他内容混杂 在5
一块,没有像先进法制国家那样在法律条文中专章规定,这在立 法技术上存在不足。 (2)土地征收程序比较简单、粗糙,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 例如,我国没有规定公告后土地权利人增加改良物的限制,对征收 后没有按原计划利用土地所承担的后果也没有规定。此类制度缺陷 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土地征收程序中,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解决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 3)对被征收人的权益保护不足。 主要表现在: 第一,被征收 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土地管理法》 规定,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政府应听取被征地方的意见。 由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之前已经确定,被征地人在之后发表意见的 实际效果和影响很小;而且,被征地方还应该具有针对除征地补偿 安置问题以外的其他方面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如果土地被征收 方的相关诉求无法表达,将可能导致矛盾和问题的聚积。第 二,对 被征地方的救济措施规定不足。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补 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由批 准征地的人民政府裁决,而且该裁定为终局裁定,相对人不能向人 民法院起诉。此类立法对土地征收争议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措施缺乏 明确全面的规定,将可能使土地征收行为相对人采取简单、过激手 段直接对抗,激化矛盾。 (三)征收补偿上的问题 土地征收造成的不可预期和仅由少数人承受的损害意味着特别 的牺牲。对于这种损害,理论上应该是由受益者即公众承担补偿义 务的,但由公众承担补偿义务是不可行的,因此,就由公众的合法 代表—-国家承担补偿责任。 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范围项目较少,不能覆盖被征地人所有损失。 《土地治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 予补偿。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