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及其发展策略

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及其发展策略

浅谈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及其发展策略摘要:我国对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比较重视,但现阶段情况来看,二者的交叉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展扶持,大多数体育产业部门仅仅局限在体育赛事举办、吸引资金等,思路狭隘,有很强局限性,对于体育的文化性质、体育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没能正确认识。

本文从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诠释入手,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且详细介绍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提出现阶段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就如何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体育文化产业;时代优势;发展策略引言:体育文化属于一种软实力,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

体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发展长期以来缺乏创新,未能对其文化、经济效益进行完全挖掘,未能对其蕴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本文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性质、时代优势进行思考,关于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给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带来一定有益的思考与启发。

一、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体育属于一种文化,体育不会直接带来,这点与其他精神文化,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体育文化是以体育活动为依托,所以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带来物质消耗,也需要制度、精神上的支持与交互推动,所以可把体育产业看成一种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

体育文化产业以体育无形资产为中心,属于连接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媒介,体育文化产业是借助无形的体育精神与有形的体育活动、体育物质以此来获得物质与精神价值的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产业。

产业的衡量标准在于其能否产生可供交换的产品,在体育文化范畴内的体育科技、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健身等提供的服务就是可进行交换的产品,也是一种可进行消费、进行交换的具有一定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

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可以定义为: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把体育与文化、体育精神与体育物质进行有机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特征分析体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而且体育本质为文化,体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文化,所以体育文化产业的服务与产品比较特殊,从这点可以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区分。

体育文化产业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体育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核,体育文化产业首先要满足人们的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而且,体育文化产业还具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性质,所以可以提供多个就业机会。

随着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体育文化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逐渐扩大,这些都极大拓宽了就业渠道。

而且,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和体育文化产业有关的其他行业的就业渠道。

2.体育文化产业属于影响比较大的高产值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工使得体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独立行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各种体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将会大幅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产值,此外,作为一种无烟工业,体育文化产业能源消耗极少,造成的污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小,这些都有助于体育文化产业逐渐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向着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属于一种能够持续发展、可以长期存在的新型产业。

3.体育文化产业属于国际化产业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而且体育运动也具有很高的国际化发展,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使得体育产业也具有同样的国际性。

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必然会突破不同国家限制,从而成为一种全球性质的经济活动。

此外,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会加快人才的国际流动,增强体育赛事的国际竞争性,体育服务与产品比较重视国际化市场,而且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金融活动国际化性质也更加明显。

现阶段,跨国体育文化企业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影响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方式也逐渐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

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垄断化、集约化趋势现已相当明显。

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由上述可以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也逐渐重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时代优势。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文化产业获得显著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育文化产业坚实快速发展的基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发展在于推动创新、增强活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体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2001年超过200亿元,2002年超过250亿元,2003年已经突破了307.30亿元,而且增长率也越来越大。

随着文化体制逐渐深化改革,我国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动漫业、网游业等文化领域产业甚至呈指数发展,而且未来几年,这些产业都会获得新的增长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结构会逐渐技术化、资本集中化。

另外,我国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也出台多项政策保护文件。

所以,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应当抓住机遇,建立产业实体,获得更快更好发展。

2.我国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预备资源。

在全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国家体育文化中传统性、民族性、趣味性都将是各国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优势。

例如:巴西的足球文化、美国的橄榄球文化、日本的相扑文化等,这些都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

我国从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属于体育文化资源大国,而且我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运动明星,都是世界文化领域中鲜亮的人文景观,例如像姚明、跳水梦之队、中国女排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宝贵开发资源。

3.体育消费观念发生积极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强化,现代体育运动观念、消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进行体育理性消费。

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在健康咨询、体育锻炼方面的有关知识与信心接受能力越来越强,更多的人愿意进行体育相关消费。

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体育运动、体育消费具有更高的认同性,超过90%的高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健康投资的必要性,其中超过60%的高级知识分子认为健康投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现阶段在我国,体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全民共识,健康投资、健康储备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4.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我国以体育竞赛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娱乐业等为主的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些体育基础产业的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

在生产力较难进行突破的条件下,企业只能在企业文化上寻求增长的突破点。

例如,我国安踏、李宁等品牌纷纷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优秀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我国福建、浙江一带,也都已经形成体育基础产业集群。

因此,体育基础产业与体育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体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既促进了基础产业发展,对其文化自身也是一种突破与合理延伸。

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时代优势,在现阶段,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保障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在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文化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一项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价值投入足够重视。

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文化产业是研究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形式进行概括与提炼,具有对体育文化现象进行深加工的功能,体育文化产业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重点在于满足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因此,其具备较强的意识导向与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体育文化事业,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考虑。

2.完善市场机制与法规建设体育文化产业涵盖广泛,而且还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这都对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文化体制需要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

因此,现阶段需要及时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关于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与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

此外,在相关法规政策方面要建立健全,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而且还应该顺应国际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市场的发展潮流,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品牌培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

作为一种特殊产业,文化产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体育文化人才,从而满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该重视人才的国际引进与交流活动。

除了人才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品牌的培植。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要获得大的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就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竞争,这就需要建立知名度较高的体育文化品牌。

因此,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应该拓宽思路,在打造世界体育文化品牌的同时注重保持民族特色,并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使我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束语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起步阶段,但作为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阳光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在社会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培植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扩展商业模式,尽一切努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物质与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1]黄承喜,付春晖.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6.[2]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张英,王凤春,王海恩,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8.[4]侯丽萍,商洪林.浅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心理学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7.作者简介:秦钢(1958.11-)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浙江丽水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产业,锻炼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