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


李商隐的咏怀咏史诗
随着政治上的失望,李商隐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 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 如《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 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 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 不住了。又如他《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片转眼即逝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 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其他的小诗,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 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也同样是这种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比之 其早期作品,气概自是大不相同了。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鎏金铜观音造像(五代)
晚唐诗人心态
思想、心态与艺术追求
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 但士人却对王朝的“中兴”抱有 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 奋发,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 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到了 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 面,他们则已深感无力回天,因 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 的色调。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从情景和气氛两个方面,烘托出失群孤雁的孤寂 和悲凉。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 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 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 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 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 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 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杜牧诗歌 ●写景题咏

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山中景色的诗,画面鲜明优美: 顺着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 住有人家。停车留恋不行,是因为爱赏夕阳映照下 的枫林,经霜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的春花还鲜艳。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之咏史诗经常用反用其事的笔调。这首诗中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 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 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 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803-852) 字牧之,祖居樊川乡, 故称 “杜樊川”
诗歌欣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从这几首诗歌中 (其一) 我们约略可以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道:杜牧善于将个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 2 江 南 春 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他的诗歌作品与 3 泊 秦 淮 晚唐气象紧密结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合,同样也体现了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 4 山 行 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
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
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
拔,别具一格。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 号玉谿生,有《李 义山诗集》。 “直挥笔为文,不 爱攘取经史”

关于李商隐其人其诗的评价
古代:因他“背牛就李”,因而视他为无行文人,骂他 是“诡薄无行”、“背恩”等等。 解放后:把他看作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诗 人的代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学术界思想的解放,对 李商隐的评价才较为客观、公正了。对其人其诗的研究也 深入了,在这方面, 实际上,李商隐是一个有正义感、政治热情很高,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很敏锐、对政治现实的批评很大胆、尖锐的诗人。他早年有一首《安定城 楼》的诗,其中写道:“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说明他 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另外他的《哭刘蕡》等诗,都表现出他在政治 上的正直。他反对藩镇割据,关注社会现实。他还用咏史诗的形式,借古 讽今,批判现实,等等。这都表明李商隐是一个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 在人格上有操守、有见解的诗人。
余晖、晚霞。
晚唐诗歌的别样美丽
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 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 浓厚的感伤气氛,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创作艺术都取得 了杰出的成就。 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 在艺术方面也都各有所突破和创新。而皮日休、杜荀鹤、 聂夷中等,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 疾苦方面也自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 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 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得更 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 荣奠定了基础。
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
李商隐在这些无题诗中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致绝望的 种种复杂心情。如下两首非同时作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 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嗟余听鼓 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 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爱情诗中的代表性名作。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 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 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 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后一首里,执着 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 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 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
—— 晚唐詩歌創作成就
穆宗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 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 诗坛风貌出现明显转变,唐诗由中 唐进入晚唐。
晚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从文宗开成之后到唐亡(836—907)这七十年左右,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晚
唐。
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路。 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 三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李商隐的咏怀咏史诗
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发表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代帝王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明鉴。如 《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隋宫》 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讽意极为鲜明强 烈。《富平少侯》诗:“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则借咏史含蓄地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咏史诗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例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 问苍生问鬼神。 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尚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 乱时代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1
杜牧诗歌的表现内容
杜牧的诗歌,从表现内容来看,大致有 以下几类:
政治咏怀诗
咏史怀古诗 写景纪行诗 妇女题材诗
遗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 表已开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 水?更无鹰集击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 星关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 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 可贵的。他的朋友刘蕡 “耿介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冤。
杜牧:
诗人, “文赋”和古文大家。 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 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 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 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 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 “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 体“文赋” 。《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 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 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 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 样哀秋,而是歌颂大自然的 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 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 气拂拂笔端。
杜牧诗歌 ●感慨时事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 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 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 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 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 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下田长荆榛。农具栾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 一存。”他又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乱扣农民生活的变化。从
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
李商隐的社会政治诗
。 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也很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 等名臣,他因此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在尤为悲愤痛切:
韩滉《文苑图》(晚唐)
晚唐诗人心态
韩愈有《盆池》其二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来听萧萧打叶声”与“留得枯荷听雨 声”,分别反映了两种心态。前者可看 作萧散中尚未失去自信心的象征,后者 则可看作落寞感伤而失去希望的标志。 而两者也不妨作为中、晚唐两代诗人心 理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