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外光学系统

红外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1 概述●作用:就是接收辐射能量,并把它传送给探测器。

●特点:1.多采用反射式和折反式系统光学玻璃的透光特性及机械性能,限制了透镜系统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2.性能评定是以与探测器匹配的灵敏度、信噪比为主红外系统属光电子系统,接收器是光电器件,分辨率受到光电器件尺寸的限制,对光学系统的要求有所降低。

3.视场小,孔径大探测器接收面积较小、反射系统没有色差、系统对象质要求不高。

4.采用扫描器当探测器阵列为线列时,为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扫描成像,常采用扫描器。

5.波长的特殊性使得系统的重量重、成本高常用红外波段的波长约为可见光的5~20倍,要得到高分辨率的系统,必须有大的孔径。

●设计光学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1.光学系统与目标、大气窗口、探测器之间的光谱匹配。

2.接收口径、相对孔径尽可能大,以保证系统有高的灵敏度。

3.系统应对噪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4.系统的形式和组成应有利于发挥探测器的效能。

5.系统和组成元件力求简单,减少能量损失。

6.根据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元件组成所需的系统。

2 光学系统的主要参数2.1光阑、入瞳●在光学系统中起拦光作用的透镜和屏孔统称为光阑。

孔径光阑:决定最小入射光束截面积的光阑,如透镜的边框MN 和特加的圆孔光阑I 。

视场光阑:限制物空间的被成像范围,如光阑II 。

●入射光瞳:通过光学系统的光束的最大孔径角,描述目标辐射能量有多少为光学系统接收。

AB 是系统的孔径光阑。

从F 点来看,AB 的大小相当于以孔径光阑为物,通过透镜L 在物空间所成的像A ,B ,,这个像的边缘对物点F 所作的张角,就是通过光学系统的光束的最大孔径角。

光阑AB 的像A ,B ,就称为系统的入射光瞳。

2.2相对孔径、F/数1、焦距● F ,点为像方焦点,F 点为物方焦点; ● 过F ,点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像方焦面; ● H ,为象方主点,H 为物方主点;●象方主点与像方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后焦距f ,一般称焦距。

2、相对孔径●入瞳直径0D 与焦距f之比,即fD 0。

像面上的辐照度与光学系统的相对孔径的平方成正比,要增加像面的辐照度,必须增加相对孔径。

3、F/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0D f ,读为F 数(也就是相机的光圈数)。

F /8表示系统的焦距为入瞳直径的8倍。

●相对孔径或F/数是衡量光学系统聚光能力的一个参数。

像面上的辐照度为200)/(4f D L E τπ='4、F/数与数值孔径 ●光学系统在空气中使用时,数值孔径NA 与F/数的关系为NAD f F 21==●数值孔径和F 数都可用来表示物镜的聚光能力,物在有限远时,如显微系统,较多用数值孔径;物在无穷远时,如望远系统,较多用F 数。

2.3视场(FOV)、瞬时视场(IFOV)●视场是探测器通过光学系统能感知目标存在的空间范围。

度量视场的立体角称为视场角,习惯上常用平面角表示。

● 大多数红外系统的探测器放在光学系统的焦面上,探测器本身就是视场光阑,垂直和水平视场角可分别表达为:fl tg W V 21-=,fd tg W H21-=● 由多个探测元组成线阵或面阵探测器时,将单个探测元所对应的视场称为瞬时视场(IFOV),而将线阵或面阵探测器所对应的视场称为光学视场(FOV):f a IFOV V '==α,f b IFOV H '==β● 单元探测器的红外系统,其光学视场和瞬时视场是一致的;线阵或面阵探测器的瞬时视场角与单元探测器相同,光学视场则与具体的光机扫描方式和面阵大小有关。

2.4焦深、景深● 会聚到焦点的光束,在焦点处光束的截面积最小;在焦点两侧的一个短距离内,光束的截面积近似相等,这一距离称为焦深。

根据波像差理论,焦深d 为:24F d λ=● 当物距变化时,只要像面位置与理想像面轴向位置的偏差不超过焦深,像点的亮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 将像的移动等于焦深的物距变化称为景深。

● 如光照足够,可以减小光圈,即增加F 数来增加景深。

2.5光学增益● 一束辐射能经过光学系统聚集后落到探测器(面积为d A )上的辐射能强度,与未经光学系统时直接落在它的入瞳处(假如此处有一探测器,其面积等于入瞳面积c A )的辐射能强度之比称为光学增益。

● 点源系统光学增益dc A A G τ=式中,τ为光学系统的透过率;c A 为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面积;d A 探测器光敏面面积。

● 扩展源系统光学增益2)sin /'(sin βθτ=G式中,'θ为光学系统像方孔径角的半角;β为物体对入瞳中心张角的半角。

由于F 数变小时'θ变大,那么光学增益会增大。

总 结:● 小F 数的光学系统具有较强的聚光能力,设计中应尽量减小F 数;但大F 数有助于增加景深;小F 数、大孔径红外系统的重量重、成本高,会带来象差方面的其它影响。

● 实际应用中,有两类典型的光学结构,一类是F 数较小、视场较大的折射式系统;另一类是F 数较大、视场较小的反射式或折反射式系统。

3影响光学系统像质的主要因素● 物空间的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实际光学系统后,不再会聚于像空间的一点,而是形成一个弥散斑。

一是由于光的波动本性产生的衍射;二是由于光学表面几何形状和光学材料色散产生的像差。

● 象差是由光学系统的物理条件所造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光学系统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象差。

单色光成像会产生性质不同的五种像差: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影响物象相似程度的畸变。

不同色光通过光学系统时,成像差异称为色差:位置色差(纵向色差)和倍率色差(横向色差)。

● 系统通光口径确定后衍射是无法控制的。

即使无任何像差,理想像点也不是一个几何点,而是一个弥散斑。

当光学系统的性能仅受到衍射限制时,该光学系统的性能已达到了极限,称为衍射限制。

4 红外物镜反射式系统没有色差,工作波段很宽;对反射镜的材料要求不高,口径可以做得较大。

缺点:如视场小、体积大、成本高、中心有遮拦等。

硫化锌、硒化锌、硅、锗等高折射率、低色散的晶体材料可制作成各类折射物镜。

折射式物镜可有效弥地补反射式和折反式光学系统的缺点。

4.1 反射镜一、球面反射镜●最简单的反射镜是单个球面反射镜。

其像质接近单透镜,但没有色差。

●球面反射镜是一种实用的红外物镜,在小孔径时能得到优良的图像。

但随着视场和孔径的增大,其像质迅速恶化。

二、非球面反射镜非球面反射镜,通常是轴对称的二次曲面镜,面型由两个参数决定,便于通过选择面型来达到消除象差的目的。

非球面反射镜的加工难度要大的多。

1)抛物面反射镜●概念:抛物面反射镜由抛物线绕其对称轴旋转一周而成:●特点:所有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均会相交于焦点处。

抛物面反射镜对无限远轴上物点是等光程的,没有像差,像质仅受衍射限制,弥散圆的大小为艾里斑。

抛物面反射镜是小视场运用的优良物镜。

●几种常见的使用抛物面反射镜a)的光阑位于焦面上,球差和像差均为零,像质较好,但探测器必须放在入射光束中,要档掉一部分中心光束。

b)为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焦点在入射光束之外,但光学装校比较麻烦,非对称的抛物面加工也比较困难。

c)在光路中加了一块平面反射镜,与光轴成45o安装。

可容易把焦点引出入射光束外,并用一目镜在垂直光轴的方向观察,不影响入射光束。

但入射光束的中心部分会被次镜档掉。

d)为离轴抛物面牛顿系统,常用于平行光管。

离轴是为了避免光源遮掉平行光束中的中心部分。

2)双曲面反射镜●概念:把双曲线中的一根绕对称轴旋转一周,就得到双曲面。

双曲面即可以利用凸面,也可利用凹面。

●特点:由一个(几何)焦点发出的光线,将严格地会聚于另一个焦点,且没有像差。

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经常使用双曲面反射镜的近轴区。

3)椭球面反射镜和扁球面反射镜●椭球面反射镜:将椭圆绕其长轴旋转一周,取一部分,即得到旋转椭球面。

一般利用内表面。

●扁球面反射镜:将椭圆绕其短轴旋转一周,取一部分,即得到旋转扁球面。

扁球面反射镜一般利用凸面。

●特点:椭球面没有像差。

椭球面反射镜和双曲面反射镜很少单独使用,与其他反射镜组合的双反射镜系统中使用。

三、双反射镜●为减少对入射光线的遮拦,便于接收元件的放置,在光学系统中放一块反射镜,将焦点引导入射光束的外侧或引到主镜之外,这就是双反射系统。

入射光线首先遇到的反射镜常称为主反射镜,简称主镜;第二个反射镜称为次反射镜,简称次镜。

1)牛顿系统●组成:旋转抛物面做主反射镜,次反射镜是平面镜,位于主镜的焦点附近,且与光轴成45o角。

●特点:主镜是抛物面镜,对无限远的轴上点没有象差。

像质仅受衍射限制;轴外点象差较大。

镜筒长、重量大。

常用在像质要求较高的小视场的红外系统。

2)卡塞格林系统●组成:主镜是抛物面反射镜,次镜是凸双曲面反射镜。

双曲面的一个焦点与抛物面主镜的焦点重合。

经过双曲面反射的光线必通过其另一焦点(双曲面反射镜的特点),且没有象差,此焦点就是整个双反射系统的焦点。

●特点:轴外点象差较小、镜筒短、焦距长;系统焦点位于主反射镜后面,便于放置红外探测器组件。

卡塞格伦系统在导弹红外探测系统中广泛应用。

3)格里高利系统●组成:由抛物面主镜、凹椭球面次镜组成。

主反射镜的焦点与椭球面反射镜的一个焦点重合,系统的焦点就是椭圆面反射镜的另一个焦点。

●特点:格氏系统无球差,慧差也较小。

4)几种系统的比较●牛顿系统与卡氏、格氏系统比较,前者的镜筒长,重量大,这是红外装置所不希望的。

●卡氏和格氏系统多了一个非球面次镜,系统成折迭式,镜筒短,且多一个次镜,可比牛顿系统更好地校正轴外像差。

●卡氏系统与格氏系统比较,在相同地系统焦距与相对孔径的情况下,卡氏系统的次镜挡光小,镜筒更短,比格氏系统更优越。

像质好,镜筒短,焦点可以在主镜后面这几个优点,使卡氏系统在红外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卡氏系统成倒像、格氏系统成正像。

对红外探测器而言,这是无所谓的,因为在瞬时视场内无须区分正像、倒像。

●双反射镜系统次镜把中间一部分光档掉,且一旦视场和相对孔径变大,像质迅速恶化,这是双反射镜系统最大的缺点。

因此,双反射镜系统往往只用在物面扫描的红外装置中,很少用在像面扫描的红外装置中。

5)中心遮挡描述● 双反射镜系统中心光束被次镜遮挡的程度,可用遮挡系数α表示:12D D =α式中,1D 、2D 为主镜和次镜的直径。

遮挡后,有效通光面的有效直径为2121211)(1α-=-=D D D D D e遮挡后,系统的有效F 数为211''α-==D f D f F ee e e式中,e f '为系统有效焦距。

当系统没有遮拦时,2D 为0,F 数就是一般的定义了。

6)消除杂散光● 使用双反射镜系统应当注意一点:必须防止杂散光直接射到探测器上。

为此可以加杂散光挡板:4.2折-反系统为了得到较好的像质,反射式系统可用非球面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