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试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模拟卷1

闽试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模拟卷1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代表作是()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画》 D.《教育论》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外4、对于任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持性5、一个外表具有魅力的人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由于()A.首因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6、《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A.国防教育B.纪律教育C.纪律和法制教育D.法制教育7、教师资格证书适用的地域范围是()A.在全国范围适用B.只在本地区适用C.只在本校适用D.在外国也适用8、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A.教师的年龄B.教师的体质C.教师的素质D.教师的能力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给当今教育的启示是()A.教学相长,相互尊重B.乐教善教,讲究方法C.严于律己,为人师表D.有教无类,教书育人1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育劳动的()特点A.创造性B.复杂性C.长期性D.示范性11、因材施教原则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提出的A.个别差异性规律B.阶段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顺序性规律12、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班级物质文化B.班级行为文化C.班级制度文化D.班级精神文化13、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14、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途径是()A.自我反思B.向优秀教师学习C.读书D.演讲15、衡量教师主导地位的指标是()A.学生学具的丰富程度B.学生主体的调动程度C.教师教具的直观程度D.教师技能的发挥程度16、教学的最高表现是()A.教学艺术B.教学智慧C.教育智慧D.学习智慧17、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B.团队活动C.学科教学D.课外校外活动18、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19、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是()A.教学本质B.教学模式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20、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

这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2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A.所在学校B.县教育局C.国务院D.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22、《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积极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到2017年,“教育强县”覆盖面达到()A.60﹪B.50﹪C.70﹪ C.80﹪23、教师的根本职责是()A.教书育人B.严谨治学C.为人师表D.热爱学生24、“设置学生认识冲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策略是()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景策略D.变化策略25、教师运用符号文字等对学生进行的强化属于()A.自我强化B.替代强化C.直接强化D.标志强化26、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属于()A.条件性知识B.本体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一般性知识27、感知的快速、思维的精确属于性格的()A.理智特征B.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D.态度特征28、英语学得很好有助于学习德语,这是()的作用A.定式B.正迁移C.变式D.负迁移2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A.需要B.动机C.记忆力D.兴趣30、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赞扬属于()动机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动C.自我提高内驱力D.活动内驱力31、教师讲课声音抑扬顿挫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A.无意B.有意C.有意后D.随意32、小明早上起来,推开窗户发现地面全都湿了,由此他判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他的这种判断体现了思维的()A.概括性B.间接性C.稳定性D.推断性33、现代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是知己、朋友的关系;但是在课堂之中,则要求要教师又必须运用自身的权威性。

这种现象是()A.教师角色冲突B.教师权威C.教师培训D.教师自我完善34、看小说时,在人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的过程主要是()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C.幻想D.创造想象35、在个性结构中,始终有道德评价意义并有好坏之分的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意志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体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36、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________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37、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________的受教育机会。

38、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 ________。

39、教师要忠诚于________,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40、________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

41、注重学生基础学历培养的课程是________。

42、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蕴含的教学原则是________。

43、我国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44、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和________。

4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__。

4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________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等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47、教育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不仅有传播和深化文化的功能,还有________的功能。

48、教师用红笔改作业,是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________。

49、在教室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________,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0、思维具有________,它能够反应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5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________记忆。

52、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有:信度、效度、________。

53、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

54、________是由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交织而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55、智力是各种________的总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56、简述教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57、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案例分析题(59题8分,60题7分,61题和62题各15分,共45分)59、小刚为某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14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要不要小刚继续在校读书”的问题在全班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给小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

小刚当服务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到了商场的警告。

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3)小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60、某镇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李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把学生成绩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并把最后一名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你每次都考这么少,拖了班里的后退,影响咱们班的进步,真是没救了!”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的行为。

61、老师上课,让学生用“活泼”造句。

一位同学说:我的同桌性格很活泼。

老师说:非常好。

另外一个同学说:湖泊的水很活泼。

老师说:水怎么是活泼的?这个造句不太好,搭配用词不合适。

学生怀疑地看了看老师,坐了下来。

请根据此材料用新课程理念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62、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喊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以后你们每天都这样喊,我给你们10块钱。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

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元钱。

第三天老人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5元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四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元钱。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1元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从此他们再也不大喊大叫了。

”(1)上述案例中,老人用的是心理学的什么原理?(2)如果你是教师,谈谈这个故事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押题冲刺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沛西·能和法国的利托尔诺。

2、D 【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代表作是《教育论》。

3、D【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4、B【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5、C【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6、C【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7、A【解析】略8、C【解析】教师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素养,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