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阅读,鼓励学生多阅读,及时肯定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享受阅读的快乐。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内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如在教学《灯光》一课时,我设置这样的情景,在千钧一发时刻,郝副营长摸了摸口袋里的火柴,望着在黑暗中的部队,心里想: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他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阅读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有韵律较强的诗歌,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只有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识欲望。如《桥》一文中,课文中“桥”和题目中的“桥”意思相同吗?经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讨论,终于明白作者以“桥”为课题的意思。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钻研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借助朗读评价激发朗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智慧的火花。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 (二)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小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推荐课外读物也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 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等。在中年级学生我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科普类作品等。高年级学生由于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我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给学生推荐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而兴趣也跟着增加。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阶段,一些风景名胜、动植物描写、童话等文章,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比较容易。但是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就不同了。如四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说明性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体段落,并积极去弄明白“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读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段落,学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参与课文创作,讲练结合。在学完《新型玻璃》之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新型玻璃,然后在班上进行评选“最佳设计师”活动。这样,学生既完成了阅读,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用正确的方法读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略读法。这种方法是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相关篇章或部分,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书的大致内容。略读法有: (1)读书脊法,到书店或读书馆借阅时,先读书脊,可以知道书名、作者和出版社。 (2)读封面或扉页法。要是向别人借书,可以先看封面或扉页,这样可以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3)读插图法。插图时反映重要情节和典型人物形象的。读插图可以粗略了解作品梗概和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独特性格。 (4)读目录法。读目录可以了解全书的骨架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5)读前言后记法。读前言后记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及主要人物。 (6)读开头结尾法。读开头和结尾可以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展的结果,这样就了解了全书的梗概。 2、精读法。精读法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教师选择一些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 文章让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边读边想,逐渐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1)摘抄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精炼的字词、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经典的篇章摘抄在积累本上,每天抽取10至20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积累了大量资料,就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基础。 (2)背诵法,读儿歌,古诗和一些精彩的句子、段落时,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3)复述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文章内容讲述出来。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事情,他们都乐于表现自己,虽然有时说的没条理,但经过老师点拨之后,能够把一个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 3、默读法。默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把自己的见解、想法写下来,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二)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先读文,使学生对 文本中的字词有疑,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碰壁”等。然后叫学生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从解疑中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疑问,自己通过思考又不能解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三言两语点拨,使他们领会主旨。教师的“导”要紧扣要点,要启迪思维,还要传授技巧。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并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出新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教学要有整体观念,我一般是按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一般地说,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初,,都应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整篇课文,以便对全文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 2、精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并逐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以后,在分部分讲读课文时,一要重视对词、句段的理解。特别是那些表现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的词、句、段,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二要加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篇课文的联系。三要分清主次,重点部分要熟读精思,理解透彻,非重点部分一读而过。 3、回到整体,获得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又要注意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把课文放到整体中去理解。这样,对每一部分的意义、作用会看得更清楚,对整篇课文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四)、创设阅读平台,使学生快乐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好的课外书籍。我经常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也结合年龄特点进行推荐。 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书捐出来,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经常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3、提供一定的读书时间,确保阅读活动落到实处。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能力比较弱,还不能做到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督促学生进行阅读。比如我们在每天的午间活动,专门开设读书活动,教师辅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也真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和阅读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要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拙见,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出,感谢大家的陪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