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M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陈国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对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和英语教育现状的基本评价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也是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主要通过英语,因此凡将来需要直接(即不需要通过翻译)与外国人进行某种交流的人,都应该学习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

由于全球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大多数人最终都有可能直接与外国人进行某种交流,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把英语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把英语能力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来培养,这一大方向是正确的。

英语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笼统地讲,其重要性不亚于汉语和数学。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教育管理部门在高考中把英语放在与语文和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交往的规模急速扩大,英语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英语的投入也日益加大,英语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主要表现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整体上逐步有所提高。

英语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受到各方面的一些批评。

这些批评可以归结为两点:(1)英语教育投入高,产出低,得不偿失;(2)英语课冲击了其他科目的教学。

对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剖析一项大方向正确的国民教育政策,其执行结果却不令人十分满意。

对于这一现象,外语教育界需要进行反省和分析。

我认为,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应试性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应试性的,高中教育完全为考大学服务,初中教育基本上为考高中和高职服务,小学教育又主要是为考初中服务。

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里,英语教学也必然要服务于考试。

各级英语考试,从小学到大作者简介:陈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汉教学词典学等领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8) 02-0004-03摘 要: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大方向是正确的,英语教育的成就也是明显的,可是仍受到人们的批评。

本文认为,造成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性的教学模式和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降低英语教育的起始年龄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改进英语教育,应调整英语课的设置,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师和教学机构进行资格考核与认证。

主题词:英语教育;应试教育;学习动机;教学方法;师资认证2a r . 2008V o l .5 N o .2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22)2008年3月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学,受旧的考试理念、考试条件、考试方法的限制,所测量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和阅读能力而不是他们读听说写的全面能力。

由于考试不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教学也不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考生高分低能(主要是听、说、写能力差)现象比较普遍。

应试性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弊病。

首先,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本学习(包括课文练习)和备考上,而练习题和考试题,内容一般比较乏味,形式一般比较零散,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应试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读书苦、压力大。

处于这样一种学习心态,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应试性教学的另一个弊病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言语输入。

应试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辅导材料或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而这两项内容作为语言输入,远远不够,不能使学生达到对语言的自然吸收。

我们知道,自然吸收是语言(包括外语)习得的基本途径,而大量带情境的语言输入和产出是自然吸收的先决条件。

目前中国中学和大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性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

英语教育高投入的一个表现就是学习时间长。

人们普遍认为,学外语就像学乐器、舞蹈、体育等一样,越早越好。

于是形成目前这样一种局面:城市里有条件的小学,一年级,就开英语课,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开设英语课;农村小学,也要求逐渐做到从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也下了一番工夫,学了十几年后,如果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肯定会说这是高投入、低产出。

一般而言,在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语言习得确实越早越好。

中国的英语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可是英语在中国仍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学生除了学校的英语课堂,一般无法进入英语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越早接触英语并不一定越好,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关键要看接触的是什么样的英语,怎样接触英语,接触多少英语。

绝大多数学生目前接触到的英语基本是课本和课堂英语。

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质量控制下,现在的英语课本比起过去有很大改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语言也比较地道。

可是课堂英语(主要是教师英语)的质量不容乐观。

许多英语教师发音不准,语误较多,学生模仿老师,所学的英语必然有问题,而且不良的英语习惯(特别是发音习惯)一旦形成,矫正起来非常困难。

现在的课堂英语教学,强调完成语言任务。

比起传统的单词+语法+翻译教学法,这是一个进步。

可是有些任务的真实性或趣味性比较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语言习得需要大量实践,可是由于缺乏英语环境,学生在课后没有地方去进行所学任务的实践。

因此任务教学法的效果不如预想的好。

另外,语言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这一点上,语言学习如同学乐器、学芭蕾、学任何一种竞技运动一样,需要每天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可是在目前设课方式的制约下,学生一般只能每周上两次英语课,这种断断续续的教学方式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课上接触到的英语如果课下不再接触,几天后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

而课本英语本身的内容很少能好到足以吸引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课下主动复习的程度。

研究人员(如文秋芳等)通过实验发现,小学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和中学才开始学英语的学生相比,只要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得当,三年后升高中时,成绩一般没有什么差别。

只不过学生的心理反应先后有所不同:进入中学才学英语的学生开始总感觉自己吃亏了,埋怨为什么没有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而从小学就学英语的学生学了三年后却感觉,小学学英语是白忙活,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在目前实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制约下,学生所接触的英语量受到极大限制。

一套小学英语课本提供的英语输入,充其量也就是一二十万词;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课本加在一起,所提供的英语输入也就一百万词左右;大学英语课本提供的英语输入也多不到哪里。

仅凭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课本就想让学生们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每天只给儿童喂几片维生素片,就希望他健康地长大成人一样。

对英语学习冲击其他科目教学的看法对于英语学习冲击其他科目教学的批评,似乎主要来自大学。

一些教师(似乎主要是文史哲类专业的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花了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复习英语,有些学生甚至有时用专业课时间复习英语,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对这种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我认为,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课和英语课的关系,需要专业课和英语课教师的共同引导,也需要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师各自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要学生认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并且英语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他自然会摆正专业课和英语课的关系。

至于大学生中重外语轻汉语的现象,也同样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得到解决,并不是一个后果十分严重的问题。

3M a r . 2008V o l .5 N o .2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22)对改进英语教育的建议我认为,改进英语教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4.1 调整英语课的设置首先,由于英语字母、音标的教学容易干扰汉语拼音的教学,更由于多数小学不具备从一年级就开展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建议除个别双语学校外,只在有条件(最主要是师资条件)的小学从三年级以后开始设英语课,初中才必须开设英语课,而且可以开设不同起点的英语课,以适应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

问题是,在义务教育的框架下,有的小学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不开英语课是否违背公平教育的原则?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做法确实违背公平教育的原则,但是我们国家目前在义务教育上并没有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不同学校所得到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经费和英语教师资源)很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个学校都开英语课,实际是在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取得公平教育的效果。

义务教育和公平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另一篇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加以探讨才能说清楚。

其次,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能。

从技能训练的角度看,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取得一定的熟练度。

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把一个学年的全部外语课学时集中起来,每天进行几个小时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肯定好于几天一次的训练。

因此英语课最好天天上,每天至少一个课时,而且课下也需要学生自学。

4.2 突出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成败的首要因素。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学术界一般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融入性的(integrative),如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另一类是工具性的(instrumental),如为了自我炫耀、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等。

另外还应有一种动机可称为生存性动机,即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包括社会生存),不得不学习,幼儿学母语是最典型的例子。

许多研究证明,工具性动机不如融入性动机持久、有力、效果好;无数例子也证明,生存性动机的学习效果最好。

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学英语不可能出自生存性动机,对于他们而言,应试模式的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工具性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机构和英语教师的任务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融入性动机。

也就是说,要突出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转变教学模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尽早主动、自主地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 采用新的教学法建议采用“拼读领先+整体语言”的教学法,具体办法是:(1)拼读领先。

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经常不一致,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教字母时,就教英语单词的拼读,改变学生现在离开音标就不会念生词的现象,为脱离字典的自由阅读打下语音基础。

(2)读听并举。

初期和中期的英语教学应当读听并举,也就是说,学生所读的材料都应当同时是有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