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文化篇)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文化篇)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袁 世 凯 复 辟 期 间 到 天 坛 拜 祭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 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
民主共和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仍没有改变。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 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 (10广东)“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 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 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 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D.被全社会所认同
• C.推动了政治改革
• D.取得了彻底成功
文化平民化
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1、原因: 平民教育的蓬勃兴起
平民教育的发展 2、表现: 白话文不断得到推广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影响: 进一步的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13江苏)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 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 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 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 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 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②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 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 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 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 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 (08海南)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 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 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 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抨击专制政治的灵魂
• (11江苏)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 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 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 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 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 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 (1) 实质、积极、消极 (2)这个口号不适用于今天。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3、文学革命
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白话文:“干不了,谢谢。”
文言文是旧文化的载道工具 (1)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
乱”。
——陈独秀
•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
界语”。
—钱玄同
•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 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 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带有绝对性和 片面性
•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 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 现象五: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 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 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
法子,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
粹、国情的话来捣
旧道德: 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 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 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传统思想
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 人的权利。 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启蒙思想
把人的生命和自由发展放在第一位, 要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 位,就要冲破旧家庭制度的束缚。
没有提出反帝
(人教版)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 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反映自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 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它猛 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 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 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 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911 辛亥革命
1912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北洋军阀 统治开始
1912-1919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1914-1918 “一战”
1917 俄国十月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胡适
辜鸿铭
• (08四川)1923年,胡适撰文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 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 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 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 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 是
• A.变法 B.革命
• C.民主 D.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 新文化运动所倡民主与科学的内涵是什么?
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
(2)内容: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代表人物:胡适 陈独秀
(4)意义:
文学革命的意义
①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 了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 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 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 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一、历史背景1ຫໍສະໝຸດ 政治因素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例: 《二十一条》;列强支持袁称帝 (“以华治华”)。
国内: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2、经济因素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性质: • 作用:
• 它推动了文化平民化; • 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 法存存在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前期没有与群众 斗争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志《

》青

创年

刊杂

1915年 前期
1919年
小结
后期
1923年
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 反对封建 旧文化的 思想解放 运动
资产 阶级 旧民 主主 义性 质
无产阶级 思想文化 反对封建 旧文化的 思想解放 运动
无产 阶级 新民 主主 义性 质
• (07江苏)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 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 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
小结
思想革命
+
文学革命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 现象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 “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 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 沉重打击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
• 现象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 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10江苏)“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 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 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 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 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甲、乙两同学的看法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是片面的。全面评价这一口号 才是正确的。
肯定:这一口号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 统的全面清算。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否定:这一口号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 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考:古代妇女受哪 些封建旧道德的束缚? 为此,请你献计献策, 为新文化运动拟订战 斗口号?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 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 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 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 的精神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 帝制,尊孔复古。
旧道德 新道德 (“打倒孔家店”)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核心思想
民主、科学
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讲坛上的教授
3、思想文化因素
国际: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国内: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渐入 人心;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因)
• (11天津)《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 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 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 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 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1安徽)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 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 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 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 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