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分析作业 1
一、填空题
1.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显著特点是强调,
凸显。答:以育人为本素质教育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的统一。
答:工具性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答: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研究能力
4.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运用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和。
答:构建迁移
5.形成性评价又称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
答:过程评价潜质反馈
6.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和的辩证统一。
答:科学性艺术性7.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是和。
答:活动对话
8.写作过程一般要经历内部语言向的转化,从思维向思维转化。答:外部语言模糊思维具体思维
9.作文教学中审题的指导方法有法,法,题目补充法和法。
答:审读圈点法结构分析法比较辨题法10.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性,性和整体性。
答:发展性操作性
11.语法修辞等知识是以和的形式出现的,它属于性知识。
答:概念命题陈述性12.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及钻研教材、、驾驭课堂、处理作业、组织
等方面。
答:设计教学语文课外活动13.设计课件时一般要考虑树形结构、、呈现控制和。
答:呈现方式拓展选择
二、简答题
1、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答:19页(8条)
2、怎样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答:71页
3、阅读批评与阅读鉴赏的区别是什么?答:116页
4、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特点?答:313页(6条)5、简述语言分析法的特征。答:142页(3点)
6、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答:294—298页三、论述题1.谈谈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认识。答:(34页)语文课程综合性包括:1.语文课程目标的综合性。2.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3.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4.语文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从而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为只需听讲和记忆而不需智慧、不需努力的简单活动,导致学生掌握知识却不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与综合性,要求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意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
答: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
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
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
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四、分析题1.结合《归园田居》的教学,谈谈在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学生地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目标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在你所进行过的教学中(某一节课)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归园田居》教学的特色:1.在目标内容方面具有综合性;2.注意学习的先后顺序;3.做好辅助性的工作;4.注意基础性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活动;5.强调要熟读、精思、博览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原已具有的特点。然而,它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有了某些变化,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特点:1.在综合性方面,语文目标内容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而是语文课程的主体,特别突出读写听说的综合、突出语文课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2.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先后顺序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教师是合作者,参与交流,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发展;3.学生的学习呈现为自主、合作、交流,具体表现为:(1)反思: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诵读,自读,在读中理解,强调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交流,探究,互相分享自己的所得;
3 (4)教师不对结果做出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引入思维过程,而后对过程进行肯定。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努力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例如我教王湾《次北固山下》,也注意了读的分层级训练,让学生了解唐代北固山临海的位置、大雁北归在东海边补充体力,作者是洛阳人,着重联想作者感受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的新奇和震撼。学生在识字、串讲、联想、揣摩的每一个环节后面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全班当堂完成了默写。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分析作业 2
一、填空题1.现代教育的价值转型必然要求教学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新的、以及教学同的联系。答: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生活2.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识字课本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联系日常生活;。答: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正确处理“文”和“道”的关系;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3.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有和。答:精读,精思,博览;评点法4.1956年,我国语文教学进行了、分科教学的实验。答:汉语文学
5.诵读技巧主要有处理,表达,把握和掌握节奏。答:停连重音语气
6.作文审题指导的方法有法、法、题目补充法和法。答:审读圈点法结构分析法比较辨题法
7.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的能力、能力、能力、思维能力和能力。
答: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语感能力;想
象能力;
8.联想意义的策略主要包括:、和“联想—触发”。答:“联想—替换”“联想—填充”
9.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调动学生的、兴趣、、。
答:调动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10.从学习心理学考虑,知识可分为两大类:知识和知识。答:陈述性程序性11.言语分析法的主要对象是和其中是以为主.
答:句子段落句子
1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和。答:课堂资源课外资源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答: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
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
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
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
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
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
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
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
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答:316页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3、自主学习有那些特征?答:53页(4条)
4、口语交际教学有那些要求?答:233页(6条)5、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答: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
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
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
集和处理能力。
6、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答: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三、论述题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答: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
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
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
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
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
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
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
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2、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
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
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
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
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
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
取并加以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
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
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
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四、分析题
阅读余秋雨散文《废墟》节选,以此为例分析范文作为“他人的言语经验”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答;“他人的言语经验”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具有范文也就是例子的作用。从
这些范文中提取的他人的言语经验,符合社会言语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语言环境,可以直接作为学生的借鉴和模仿。一般来说,可以在三个层面促进学
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第一,言语建构;第二,文本建构;第三,文化建构。例如
这段选文,阐说了废墟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借废墟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现代人
对历史文化的哲理性思考。废墟是光荣的陨灭;废墟是代表昨天的历史课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