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报告

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报告

1
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报告
——以壮族服饰为例

广西民族博物馆地处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青环路11号,免费开放,它是我
们广西地区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这里的文物是见证了广西的发展的历
史,也是广
西各民族的
发展史以及
突出民族特
色。我这次
来到广西民
族博物馆对广西各族民间建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报告
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广西各民族的特色以及风格。以壮族服饰为例。
2012年5月27日,我去到广西民
族博物馆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外形
像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的陈列品
更是丰富多彩:各民族的锦绣、服饰、
居住地展示及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状态、
节庆传统、巨幅壁画等都让人有身临其
境般的感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
识、创新和实践。中国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既是在当今文明世界,许多生
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仍然使用传统服饰。以壮族
2

服饰为例。
壮族服饰的发展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
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
(衣裳),包括衣、裤、裙、
帽、围巾、手套、腰带、鞋、
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
(修饰),包括发型、首饰、
眼镜、背包(背袋),甚
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
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
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
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
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
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
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
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
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
精神的风格特征。
3

壮族服装特点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
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
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
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
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
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
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
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
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
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
4

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
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
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
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
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
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
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
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
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
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
寸宽的

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
5

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
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
“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
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
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
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
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
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
6

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
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
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
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
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
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
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
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
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
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
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