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一)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位于邕江之畔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民族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2009年5月1日对公众免费开放。

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博物馆建筑面积3.3万㎡,现有藏品3.5万件(套),包括古代铜鼓、民族服饰、织锦刺绣、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居建筑等。

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壮族文化展》《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缤纷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

今天我们游览的重点是铜鼓文化展厅了,这里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铜鼓陈列目前馆内共存有310面。

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直径达165厘米。

被誉为世界的铜鼓之王。

就是这面“云雷纹大铜鼓”,体型高大,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

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

属于一级文物藏品,相传是西汉年间制造。

而河池市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2003年为配合文化部“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的实施进行的普查中,共登记到铜鼓1458面,其中河池民间收藏1388面,河池各县、市、区文物博物馆等单位收藏30面(其中传世铜鼓27面,出土铜鼓3面)。

东兰县共登记有收藏504面,是名符其实的“铜鼓之乡”,南丹县也有504面。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青铜器,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它的基本形态是: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饰花纹,两旁附耳。

历史上,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陈列等场合。

壮瑶铜鼓习俗是壮、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壮、瑶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中,壮族铜鼓习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

至今铜鼓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遗迹和历史的回忆,但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各壮村瑶寨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中,如蚂拐节、祝著节、铜鼓舞、猴鼓舞等,仍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红水河流域使用铜鼓的壮、瑶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独特创造力,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成为一种壮、瑶族活着的文化遗存。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只有游览,请拍照时关闭闪光灯。

穿越空间,时间的限制,来一场异域文化之旅。

铜鼓作为乐器,和舞蹈是难以分开的,自有铜鼓时就有了铜鼓舞。

乐舞是古时人们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

壮族先民每逢祭祀仪式,就跳铜鼓舞。

在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上,就绘有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

铜鼓传说《雷鼓的传说》中说,壮家人每逢双亲过世时就跳铜鼓舞。

这是壮族在丧葬时敲铜鼓跳铜鼓舞以祭死者灵魂习俗的反映。

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

铜鼓在古时还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的头人才拥有铜鼓。

《隋书·地理志》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9]888“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意思,意译为“头人”。

壮族铜鼓传说《铜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说把壮族的重甲人把铜鼓尊奉为保护神,把包登①尊奉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

每个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专为人们求神问卜,消灾免难、驱邪捉鬼。

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无底的铜鼓。

反映了古时只有部落首领或头人才拥有铜鼓的历史事实。

铜鼓传说反映了壮族民间使用铜鼓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经消失,说明铜鼓在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广西民族博物馆(二)[景区基本要点]位置: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南临蜿蜒向东的邕江。

创建年代: 2002年底动工建设,于2008年12月竣工,2009年5月1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占地面积:占地130亩。

地位:是全国建筑规模与展示面积最大、观众服务设施最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

特点:馆内采用了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陈列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和观众参与活动,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以满足全景式文化展示的需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增强陈列的观赏效果。

拓展点:广西历史文化讲解,北部湾“4+2”旅游联盟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发展)。

[主要展区] 馆内常设三个大型主题展区,即《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中国与东盟》,另设两个临时展区,常年向观众提供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临时展览。

[参考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是向人们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而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向海内外公众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2年底动工建设,于2008年12月如期竣工,并试行开放,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9年5月1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继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后建设的第三个自治区级博物馆,是迄今全国建筑规模与展示面积最大、观众服务设施最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

该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南临蜿蜒向东的邕江,占地130亩,由主体大楼、管理楼、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展示园组成,是一座以广西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存、融合发展的社会发展物证、文化艺术遗存、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研究成果的调查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主要任务,兼顾对东盟十国乃至国外相关民族文化的研究展示,并向公众提供观赏、旅游和文化休闲活动以及相关商务等服务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馆内常设大型主题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物专题陈列《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示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风采及东盟各国文化与艺术的专题陈列《中国与东盟》,特设有两个临时展览区域,常年向观众提供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临时展览。

广西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展示园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民居及风俗,是室内主题陈列的延伸,也是广西各民族活态传统民族文化的展演地。

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全区各地选取了10个民族文化保存良好、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民族村寨,在当地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展示、记录当地的民族文化,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城乡博物馆之间文化资源的远程共享、研究成果的共同利用、展示平台的延伸及拓展开创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积极探索。

广西民族博物馆主要表现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由于展示内容的特殊性,整个展示中采用了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陈列的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的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和观众参与活动,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以满足全景式文化展示的需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增强陈列的观赏效果。

(一)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五彩八桂”以序厅拉开帷幕,集中介绍广西各民族的基本情况,然后按文化板块将整个陈列划分为4个展区:第一展区“家园”(居住和生产生活),第二展区“霓裳羽衣”(服饰文化),第三展区“匠心神韵”(民间工艺),第四展区“和谐乐章”(节庆和礼仪)。

序厅序厅综合介绍广西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民族的分布、来源、人口、语言和基本文化特征等。

广西秀美的山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概括性展示。

序厅的设计方案源自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幅壮锦》的故事,巧妙利用两根柱子和“广西民族分布沙盘”光电模型,与顶棚的美丽织锦结合共同勾勒出广西各族人民勤劳、睿智的画卷。

第一展区家园这个展区是“五彩八桂”的大背景,反映的是,广西各民族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理念,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家居建筑,创造出适应自然的生计方式以及相应的饮食文化,体现广西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情怀与家园氛围。

展区以一组汉代出土的建筑模型文物展示,揭开了广西民族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进而选择“山地生活”、“田园炊烟”、“水上人家”、“圩镇贸易”四个典型切入,铺开全章。

山地生活:主要展示山地民族的家居建筑以及聚落形式与居住环境,并结合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组织与制度和饮食文化等展示。

田园炊烟:以在广西平地、丘陵、河谷地区生活的壮、侗、汉等民族为主要展示对象,重点反映以稻作文化为中心的经济生活、居住与环境、饮食文化等。

水上人家:主要展示以渔业为生的京族、沿江沿海的疍民的经济生活。

以京族的浅海捕捞、疍民的船居生活、漓江的鸬鹚捕鱼为重点。

圩镇贸易:以广西的古村镇,北海、南宁、梧州等地商住两用的骑楼建筑为展示重点,制作大比例模型,通过设置的药铺、布行、米店、杂货店等商铺复原陈列,尽显近现代古镇贸易的繁荣。

第二展区霓裳羽衣这个展区分为四个单元,展示广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印染、刺绣和织锦艺术,形象地介绍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步入展厅,体现纺织流程的组合展台、人物造型、悬挂的彩布、服装等共同组成一幅优美的纺织生产工艺流程画面。

五彩衣裳: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服饰,旨在使观众对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形象特征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服饰艺术。

印染风采:主要是展示广西各民族群众如何对织好的布料进行“美的加工”,即是染布、扎染、蜡染等工艺。

刺绣传情:主要通过陈列众多的刺绣成品和半成品,展示广西各民族精巧的手工工艺。

织锦荟萃:通过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织锦,利用悬挂、夹板、框绷等各种展陈方式,展示出广西是织锦的宝藏之地。

第三展区匠心神韵这个展区主要介绍广西的民族技艺和工艺,包括制陶、岩画、雕刻、绘画、木工、编织、造纸等,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示各民族精湛的工匠技艺和精美的工艺品,揭示民族民间技艺、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陶瓷工艺:表现的是广西陶瓷工艺的发展史,剖面土质展墙的使用突显了年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镶嵌其中进行并列比较,体现广西陶瓷工艺的源远流长。

岩画艺术:以左江岩画的代表作——花山岩画的大型复原场景为展示重点,通过照片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再现广西左江岩画的宏伟壮阔,展示花山岩画全景和左江岩画精品系列。

雕塑和绘画工艺:重点介绍了三江侗族农民画、桂林三皮画和山水画扇,彰显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夸张想象、斑斓色彩和写意的艺术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