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南省主体陆地是海南岛,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

海南省有管辖权的海洋面积约200×104km2,占南海的大部分海域。

南海诸岛分散在南海之中,按其地理位置,分为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及中沙以东的黄岩岛。

2. 地质和地形地貌海南省的主体大陆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

海南岛的地形特点是以中部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5.4%;海拔100~500m以上的丘陵占13.3%;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占32.6%,阶地和平原占28.1%,陆地的水域占0.6%。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一般都在海拔4~5m之间,最高的岛屿为西沙群岛的石岛,海拔约14m。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其中海南岛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

海南岛周围近岸海域0m等深线至负5m的地区约2,000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0%;周围近岸海域负5m至负10m的地区达2,330.6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3. 气候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征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夏季热带风暴和台风比较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平均约0.46~0.58MJ/cm2。

海南岛日照时数年平均为1,750~2,750h。

日照季节分配以夏季(6~8月)最多,春季(3~5月)次之,冬季(12~2月)最少。

海南岛全年气温高,各地年平均气温22~26℃,日平均气温全岛多在10℃以上,终年无霜雪。

全岛中部山区气温较低,西南部较高。

年平均气温中部低周围高,除中部山区为22~23℃外,其余地区均高于23℃,西南部高于24℃,南部略高于25℃。

海南岛日均温大于10℃的积温为8,200~9,200℃。

大于10℃连续期为320~365d,但冬季日照时数较少,有时出现连续几天低温阴雨天气。

海南岛平均降雨量为1,639mm,但时空差异大,东湿西干。

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

在少雨季常常发生干旱,多雨季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多。

热带风暴雨、台风雨在海南岛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很大,每年占年降水量的31%~45%。

台风可能出现的季节是6~10月份,每年对海南岛东部产生影响的台风一般为3~4次,海南岛的东北部为台风登陆的重风害地区。

4. 水文和水质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径流量约为557×108m3。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108m3,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

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m3。

海南省地下水、热矿水、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2000年海南省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为158.19×108m3,当年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0.45×108m3,实际开采地下水量为4.9×108m3。

海南省已探明热矿水水源地17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5.03×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06.06×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5.8%。

海南省已探明矿泉水水源地45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74×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9.37×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1.4%。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

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动力多样化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带景观。

海南岛潮汐为日潮型。

其中,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日潮约占半个月,半日潮平均为11天,潮差较小,都在1m以下;西岸、北岸属规则全日潮,海潮差界于1~3m之间。

海南岛的海洋潮流流向为逆时针旋转流,其中南部为自北西向东南方向流;北部自东向西流。

受东南风季风影响,海南岛周围海浪为季风型海浪,夏季海浪以东南向风浪为主,冬季以东北向风浪或偏北风浪为主,台风季节亦盛行东北或偏北向风浪。

根据海洋监测数据:海南岛沿岸潮差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

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的西南角附近,占全岛2/3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都小于1m;从八所至玉苞港(东水港)以西,约占1/5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m~2.0m左右,是海南岛潮差最大的海岸;其他海岸潮差在1.0m—1.3m左右。

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最大潮差在2.5m以下;从八所由西向北环岛到临高的马袅港最大潮差达3.5m以上(推算可能达到5.5m以上)。

它与南海潮波进入北部湾后,潮能受约集中,从而导致潮高增加有关。

琼州海峡从东到西最大潮差从3.31m增大到4.56m。

海南岛四周沿海风暴潮分布的规律大体为:北部风暴潮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部和南部,西部最小。

在风向和海岸线的走向影响下,风暴潮期间海南岛海岸的北部和东部增水最大,增水次数也最多,其次为南部和西部,西北部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小。

5. 土壤海南省主体大陆海南岛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海南岛土壤垂直带谱明显。

在山地的东坡,基带为砖红壤,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变为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

海南岛的北部丘陵台地土壤为典型山地红色砖红壤;东南部土壤主要为黄色砖红壤;而西南部为褐色砖红壤和典型的热带干旱地区土壤——燥红土。

此外,海南岛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有磷质石灰土。

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分布的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是全省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一般为2.5%~5.8%。

环岛的丘陵、台地主要分布砖红壤、酸性紫色土、红色石灰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等。

其中火山灰土的养分较高,有机质平均值3.75%;其次是酸性紫色土养分中等,有机质平均值2.22%;(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玄武岩)砖红壤次之,有机质平均值为1.84%;红色石灰土养分最低,有机质含量不足1%。

沿海四周台地、阶地、平原主要分布浅海沉积物砖红壤、燥红土、滨海沙土、冲积土、滨海沼泽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

其中除部分滨海沼泽盐土(泥滩、林滩)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可达2.8%外,其他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则相当缺乏,滨海沙土有机质0.44%,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等有机质也不超过1%。

海南岛的水田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其土质多为壤土,肥力相对较高,有机质含量平均2.41%。

6. 生物海南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

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地,湿性草地,低丘台地草地,丘陵山地草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