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套经过我国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选订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的优秀教材,所选入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都蕴藏着无穷的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仔细咀嚼和品味。

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美,创造美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即课堂教学必须讲究艺术美。

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说它是科学,是讲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说它是艺术,是讲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千变万化,课课不同,堂堂有异,人人各别。

而比较好的、理想的、富有特色和创意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艺术化的审美特征。

笔者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一、精心设计导言,创造引人入胜的美境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美境。

导言安排得恰如其分,犹如一出好戏的序幕会很快地抓住观众的视听和
心神一样,使学生的“马达”立即发动、运转,引导其探索奥秘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鸿门宴》一课时,特意留出一节课来,结合艺术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一开始,我朗诵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指出项羽在生命的最后跑道上发出壮志未酬的慨叹,是令人震撼的。

惋惜、同情或不足为训,都可以任人评说。

结合课文,让学生探寻一下一代雄杰何以落得无颜对江东父老的下场,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接着剖析课文所体现的情节跌宕起伏之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美,语言精炼之美以及通篇笼罩的悲壮美、机智美等等。

再如《琵琶行》一课的讲解时,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将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的名句与“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等成语以及别林斯基的“个人的悲哀,可以是哀歌作品的主题,但是,以众人共同的悲哀为主题的作品,都有更多的意义”一名言相对照、比较,用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举一反三中认识人类感情的共同相通之处。

这就为课文的具体教学设置了一个很好的美育教学环境,激起了学生的审美机智。

二、吟诵进入感知的审美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说一种审美教育。

是中学生审美接受的过程。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
它反映事物的表面属性,是表现主义的具体形态。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而直觉是“从情感得来的”,逻辑是“从理智得来的”故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直觉。

我们知道,文字是语言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没有直观的形象,文学的形象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的本身。

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化它的线性排列规则,再现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

那么,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艺术技巧之一就是吟诵。

它是“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

为了艺术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教师应该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的想象。

尽管教学条件有好坏之分,教学对象有智力差异之别,阅读,尤其吟诵仍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是基本的手段。

可以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
脚步近了”。

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轻绵绵的”。

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通过对个别的词语的反复咀嚼进入审美感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应抓住关键的词语、语段细细咀嚼,反复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美。

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个“飞”字既显示出武汉长江大桥桥凌空高架,规模空前的雄姿,又赞美了造桥技术的高超,速度之快捷,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满兴奋自豪之情,语言精妙,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语言准确、生动而略带幽默,值得品味的语境审美的句子比比皆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找出一些关键句子的关键词给学生讲解清楚。

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其中的“一经”“就”“一新”等词,虚实结合,表达效果极佳。

又如:“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等句子都有关键的词语,借助这些例子,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反复思
考,反复阅读,就可以进入审美感知的境界。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语境审美感知例子的概数,鼓励他们通过阅读课文逐一找出。

例如《故乡》一文,要求学生理解课文语境意义的练习四里有6道小题,而课文中产生出特殊表达效果的语境审美例子约有20处之多,把概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反复阅读,逐步发现并感受,最后教师可适当作小结。

审美感知仅有零碎的片断是很不够的,更要以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的理解。

只有从整体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进入美的领域。

领略美的意蕴。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切不可使他们盲目随从。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马致远的《秋思》时,就应该把这道散曲的整体意境给学生讲清楚,如果教师不从整体上去把“枯藤、老树、错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斜阳”。

这些散的景物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就无法去领略这着散曲的意境,当然就谈不上去感知美,更领略不到整首散曲的意蕴之美。

只有把这些散的景物与“断肠人”连接在一起,把握整首散曲的意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才能理解到远在他乡的游子思恋亲人的那种悲苦的心情。

总之,审美感知力是一切审美能力的基础,决不能等闲视之。

四、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美进入审美教育
语文课本内容涉及非常广泛,而这些内容又并非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过或亲身体验过的,不借助联想、想象,根本就无法认识
它们,至少不会认识得那么完整、深刻、准确。

无论文学作品的教学,还是一般文章的教学,莫不如此。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跨越时空去与课本中的人、物相会,随屈原到两千年前的楚国去会湘神,随莫泊桑去万里以外的法兰西见于勒夫妇和马蒂尔德,随孙悟空去天庭吃仙桃,随凡尔纳去海底游玩,随贺敬之“回延安”“唱”桂林山水歌会“白毛女”,能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而是意趣盎然,其乐无穷。

但在语文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生硬教条,索然寡味,给语文教学带来无穷灾难,这是应该引以及鉴的。

五、通过扣人心弦的高潮美进行审美教育
一堂课如果只是教师平平地讲,学生平平地读,少激情,不热烈,那学生是一定不喜欢听的。

所以一堂比较好的课一定要有高潮。

这个高潮就是教学目的的完成,重点难点的解决。

教师上课之前,要明确本堂课的要求,重难点,并围绕它们设计一套系统连贯而又有梯度的问题。

上课时通过引疑、激疑、释疑,逐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这个问题的引入,提出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多方面铺垫,渐入高潮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就是高潮的完成。

这种做法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程序和思维特点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分散到逐渐集中再到亢奋到疲劳的过程。

然而,语文教学中
都有大部分的课都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波澜,没有起伏,没有引人入胜,没有扣人心弦,听这样的课,感觉上是在吃没加盐的菜肴,太乏味,怪不得学生不愿听,不爱学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