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居环境与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
2018-07-13T15:11:07.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 作者: 秦姣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恒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建筑、交
通、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现代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
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 景观设计 景观构成和方法
一、人居环境的界定及其含义概述
1.1
人居含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吴良镛先生
提出了
“人居环境”的概念,其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
“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
对景观的界定
关于景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当代学术界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景观是空间和大地上所有物体组成的综合反映,包括自然形成的
景观和人为建造的景观两大方面内容。因此,在此基础上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人文景
观包括两大方面,第一种,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再加上集合自然物质
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第二种,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
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
二、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
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
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
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人居环境古而有之,经历了巢居、穴居、洞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探索赏心悦目和舒适的人居环境。当代的趋势
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建筑本身,而是更着眼于建筑本身与居住建筑周遭的景观环境是否和谐共生,达到所谓的
“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由
此可见,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责任。(
1)景观设计原则
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景观设计最通俗
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
①注重人性化原则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充分了解所住居
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方式、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快乐、
轻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
②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参与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
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
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其次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
度问题,材质的选择,是否进行了无障碍设计等。最后人性化设计景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
情,另一方面还要使
“情”升为“意”,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体现生态持续性原则
①中国从古代就形成了原始的景观生态概念,提出“道法自然”,崇尚老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它反映
了中国人传统的朴素生态保护观念。景观生态设计应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
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②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概念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就是要尊
重传统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要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同时尽可能地运用其材料,植物等。其次是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不能全
盘否定,摧毁,没有了传承的文化,再美的景,是像是一座
“空城”。最后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大众的精神层次需
求,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审美思想,发现新的文化闪光点,设计出更贴切时下审美的景观。
三、人居环境中景观的构成和方法
3.1
植被绿化
植被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去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
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而现在则是按照地形、地势、地貌、气候、人情、风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3.2
道路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是居住区的一
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
道路美的形式。
3.3
水体
水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
围景物等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人类自古择水而居,有水才会有生命。水是居住景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为居住区环境增添灵动之感。
3.4
铺地
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独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通过它的地坪高差、
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
3.5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景观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景观小品的出现,提高了整个空间
环境的艺术品质,改善了居住环境的景观形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恰如其分的景观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
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四、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非绿色倾向,走向生态化、可持续化、节约型的绿色景观已经成为人类
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走向绿色景观,要树立绿色价值观。在设计取向上,不再把绿色景观设计仅仅视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之
一,或者只是当成一句时髦的口号和一个炫耀的标签,而应使绿色设计成为统领全局的主导理念,作为设计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此外,
绿色景观尊重周围生态环境,关注人类文化体验,它展现的最质朴、原生态的独特形态与人们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惊
喜地看到,大量优秀绿色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正在引导大众的审美原则向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转变。景观在
“美化”环境的同时,已成为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景观不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五、景观设计存在的意义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品质,它包含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内涵。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自然条件下
的园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外在秩序的控制,是一种征服;而自然则表现为物种群落依托物质生存环境条件下的自生演替、
栖息漂移的规律,是一种自由。人为的审美形态和自然的内在规律这两种秩序,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建造过程中始终对立。今天的景观设计
正在致力于寻找表达自然内在秩序的途径,同样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植物是表现这两种秩序的主要可视要素,也就是说,
植物的分布形态既可以塑造视觉审美特征,也是反映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标志。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环境,还肩负着维护生态系统的重任。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展示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因
素。景观设计中植物系统规划既要考虑视觉和活动功能的需求,更应该从生境塑造的角度出发展开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营造自生演替的
环境,在不同尺度上提高环境生态品质。
结束语
充满未知的未来生活中,人居环境系统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都将更加紧密的连在一起,人居环境系统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将越来越受到欢
迎和重视。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
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研究. 林墨飞. 2015.4
[2]
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 张建林.2011.9
[3]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杨震宇.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