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19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2·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11-03-05从“e时代”到“i时代”———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探讨李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2)[摘要]网络传播从“e时代”迈入“i时代”,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的。
移动互联网使得“个体”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是网络传播进入“i时代”的基础。
“i时代”,意味着新的网络社会生态。
“i时代”成型的本原在于:“个体”在新的社会交往结构中,面临着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
“永远在线”、“自我中心化”、“个体体验”等时代特征让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受众在寻回对信息的主动权的同时,也在努力对“个体性”进行探寻———或者自我拯救。
[关键词]网络传播;i时代;时代特征[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8-0058-05一、从“e时代”到“i时代”一个伟大的公司可能会定义一个时代。
比如微软IE浏览器的“e”标示,就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e时代”———这个最初用来指电子(electronic)时代的词汇,在互联网出现后,迅速成为网络时代的代名词,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以及微软的“浏览e”对传统报纸、书籍、视听的颠覆,这些都使得“e”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但在互联网不断进化的今天,是否还会有某个伟大的公司重新定义一个时代?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这个新的伟大的定义者就是苹果公司,它用iPad定义了平板电脑,用它一脉相承的“i”系列产品(iPod、iPhone、iPad),赋予了“i”这个普通英文字母深刻的时代内涵。
苹果公司的产品象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在苹果公司的“i”系列产品中,用于定义产品的“i”显然指代internet,即互联网。
但当这个字母足以定义一个时代的时候,显然已不仅仅指代互联网。
网络传播从“e时代”迈入“i时代”,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的。
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例如3G)以及应用(例如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创新),三个最关键要素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移动互联网使得“个体”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是网络传播进入“i时代”的基础。
从“e时代”到“i时代”,就意味着从PC到移动网络终端的变革,意味着从宽带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意味着人们从获取信息到融入信息的变革,意味着人与信息从二元对立到融合统一的变革,意味着从“信息中心化”到“自我中心化”的变革。
在“e时代”,“开放性”与“互动性”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标志。
网络传播意味着:1、强大的传播力,网络以其(相对的)完全开放性和即时性,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都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无障碍传播的效果,这种传播力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网络迅速成长为新的传播中心和舆情中心。
2、海量信息,即传播内容的无限丰富。
3、传播方式革命。
网络传播的各种媒介实现了信息传播由单向到多向、由传递到互动,受众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到参与的种种革命。
4、全媒体。
网络传播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在网络上汇集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所有传播形式,以一种全媒体形态出现。
5、天生的自我创新机制。
内在的技术创新冲动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使得网络传播具备了一种天生的自我创新机制。
①“i时代”,网络社会生态被进一步改变。
1995年,在这个全球互联网商业的发韧之年,好莱坞一部叫作《未来水世界》的科幻片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图景:公元2500年,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汪洋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建立了水上浮岛,这时泥土已经变为极其珍贵的东西。
人们非常渴望传说中的陆地生活。
15年后的今天,我们会发现,这部影片很像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信息社会的一个象征。
在网络传播时代,信息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
在以往,大众传播就像是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系统,它有水源,经过专门的水厂处理,再经过各种管道将水送到千家万户,自来水是必需品,也是消费品;而在信息社会,信息已经使整个世界变得汪洋一片,我们只有在水上生活,我们曾经的必需品和消费品———“水”(信息),已经变成我们无法逃离的生存环境。
互联网成为我们幻想中的未来水世界,而移动互联网更加快了这个“水世界”的形成。
在这样一个“i时代”里,“i”指代“我”———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个人。
“i”,意味着在新的网络社会生态中,信息具备了权力,“永远在线”为每个个体都提供了一幅世界的全息图;“自我中心化”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原点”,个体不再是面对海量信息,而是融入信息的汪洋之中,成为信息的一部分;信息变得智能化,对“个体体验”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技术上推动了网络传播的生态发展;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受众在夺回对信息的主动权的同时,也在努力对“个体性”进行探寻———或者自我拯救。
“i时代”成型的本原在于:“个体”在新的社会交往结构中,面临着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
②二、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信息社会中,尽管网络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但人们同样面临着工业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体与社会化的矛盾和困境。
个体必须把自己放在人群中、在社会化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才能够凸显自我的意义。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社会交往。
网络时代,社交网站已经在取代门户网站,俨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市场调查公司Compete的统计表明,2010年1月份Facebook的独立IP访问量为1.34亿,而Yahoo的则为1.32亿,Facebook已经超越Yahoo成为美国第二大网站,仅次于位于第一的Google。
曾几何时,Yahoo曾经是互联网的旗帜,继2008年2月其访问量被Google超越之后,现在它又失去了第二的座席。
扎克伯格曾表示,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量将在2011年某个时候达到10亿人。
Facebook的上位,也说明了社交网站巨大实力和发展前景———Twitter同样是这样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
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工具发展到了生活必需品。
艾瑞咨询一项调查显示,“千禧一代”网民中78%使用社交媒介,其中的社交媒介包括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照片、视频分享网站等。
“千禧一代”差不多与计算机同时诞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能很快把新鲜事物接纳入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追求新颖和变化。
所以,各种社交媒介应重视此类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使用习惯,开发出适合他们需要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哈贝马斯在其《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一文中通过对“个体”一词的概念史考察和对米德、涂尔干等思想家的关于社会化与个体化理论的考察,非常经典地讨论了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相互建构性。
哈贝马斯指出:“米德揭示了自我的主体间性核心。
利用这点,他就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不预先改变交往结构,后传统的自我认同就不能形成的原因;但是,一旦交往结构的改变成为社会现实,它就不可能不触及到传统的社会整合形式。
”③当代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人与人的交往结构,作为个体则需要在新的社会交往中重新寻求自我认同,从而重树作为新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体性”。
①穆弓:《中国网络传播十年(2000-2009)》,《青年记者》2010年第7、9期。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
交往是主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进行知识、情感、观念、信息的交流,以形成相互“理解”与“共识”的行为。
首先,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存在体现着双重关系,一个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工具性行为,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行为。
其次,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行为,如果以客体的性质所参与的交往不是真正的交往,而是变相的工具性行为。
交往本身就蕴涵主体间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交往的旨趣在于给没有“窗户”的封闭主体开一扇“窗户”,使困扰人们已久的片面“主体性”变为全面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
如果认为主体与客体发生的行为也是交往,这就是工具性行为“合理化”的结果,也就是哈贝马斯所批判的“工具合理性”对“交往合理性”的压制而造成“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最终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网络传播的“i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但随之而来的“信息窒息”和喧杂声音,同样容易淹没个体的声音,使得表面的自由、民主、平等变得脆弱。
此时,就必须以个体的凸显来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i时代”的时代特征三、在社会交往革命的构架下,网络传播的“i时代”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如下的时代特征:1、“我”无处不在“我”的无处不在,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1)第一个层面是“永远在线”。
从网络化生存的角度,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变得像对空气与食物的寻求一样,须臾不可脱离;从信息技术支持的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在不断进化:在第一代互联网时期,不同的用户在不同地方获得同样的内容;到了第二代互联网,有共同兴趣的人在一起形成网络社区;现在进入了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除PC之外,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车载信息设备(IVI)等多样化的个人终端,都已具备了接入网络的能力———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将成为“i时代”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云计算”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庞大的人工智能成为可能的话,“永远在线”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将融入到这个智能世界中,个体不再游离于整体(智能社会)之外,个体面临新的不确定的社会化过程。
(2)第二个层面则意味着个体在一个整体中的“无处可遁”的境况。
网络让个体在拥有“所有”信息的同时,也被信息所拥有———网络同时是每个人的信息集散地。
人们每天都会在网络上留下各种踪迹,网民时时处于被观察中。
用户的信息行为(无论是搜索关键词、收发邮件、在线交谈和交易),都是一种在无意中向网络世界填写关于“我是谁”的“申报单”,每一次的网上行为从理论上讲都可以最终汇聚为全息化ID的碎片。
数据收集公司用先进的技术透视着每个网民,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和意图。
让信息消费从无记名状态向有记名状态转变,是互联网技术和产业格局演化的“看不见的主线”。
信息流民逐渐转化为有日益确定的身份和日益丰富的档案的信息公民,从简单的受众、眼球,进化为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于一身的个人,从孤独的群众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员、人口统计学上无名的个体,进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感偏好和价值取向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