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以中国之声为例
摘要:网络传播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它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

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与社会接轨,与网络衔接。

中国之声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明星节目,在探索网络时代的传播中不断前进。

本文主要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之声借助网络媒体形式进行的新型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影响、中国之声
一、网络传播的涵义:
什么是网络传播?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信息共享”,还可以说成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流,社交网络、网上聊天等是网络媒体交互性的集中表现。

而中国之声在探索网络化道路之前,也曾通过听众发短信参与节目互动的方式,但是很明显,成本高,局限大,互动少。

但是开通微博之后,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客户端参与节目交流和互动,随时随地收听节目信息,即时便捷并且完全免费,受众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参与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本身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加上平台的优势,能够快速将最新消息传递出去,而省去了各种编排,录制等等环节。

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的网络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其进行全球传播。

无论是网上直播平台还是微博、微信等等,均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关注和收听。

4、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

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既是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生活内容服务平台,电
子交易支付平台,娱乐消闲平台,涵盖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兼容能力和变化能力,在存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

三、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削弱大众媒体影响力。

以前,中国之声主要采用广播的传播方式,通过这种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递出去,并且作为权威媒体,其掌握了较多的话语权,在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上,能够起到明显的舆论导向作用。

但在网络传播时代,尤其是当前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传输效果和影响力。

因此,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和多样,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也变得更加复杂,中国之声作为广播的发声能力也受到了冲击,其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一定程度上社会影响力减弱。

(一)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
1、借助网络媒体,一定程度上扩大知名度。

同样是广播,为什么前面说削弱了影响力,这里又说扩大了知名度呢?这是因为,这里说的是中国之声借助网络媒体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在网络还没有如此繁盛之前,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收听中国之声,但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相信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局限于广播,而且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等其他新媒体形式获取信息,尤其是年轻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之声选择与时俱进,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并在网络上开通直播频道,与受众交流和互动,使得原来的听众不至于流失,同时又获得了习惯使用新媒体的用户。

因其权威的媒体地位和即时的资讯信息,在网络媒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传播形式更易于人们接受。

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很多种,首先,借助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使新闻简单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这样就更易于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

因为积极参与这种网络新闻,其主要受众是网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同地域的网民之间能够迅速互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网络所传播的新闻更具有一些表述优势,它能结合文字、色彩、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使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更加具有表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新闻传播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深广度地进行介绍,方便人们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新闻,并对反响效果好的新闻反复观
看,使新闻迅速传播。

总之,先进的科学技术给网络新闻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使新闻走进日常生活中,扩大了新闻的辐射范围。

3、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网络媒介的监督功能。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行使监督的重要手段。

监督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在网络传播采集报道素材与资料时,所关注的新变化、新问题、新动态、新事实等,也就是大千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各种兆头。

网络传播媒介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它所传播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单纯的广播时代,中国之声也能够发挥媒体监督功能,但发声力小,呼应数少,起到的作用有限。

但在网络时代则不同,同样一件事情,经过中国之声的官网或官方微博的发布,因其参与成本低,参与方式简单,并且因为事件本身的争议性和新鲜度,能够迅速获得大量人气和关注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反馈和评价转发,获得更大程度的曝光。

4、有利于受众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网络新闻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大家可以相互之间讨论交流,这样的话,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变宽,了解的东西也就会变多,另外,也可以从中得到学校甚至课本外的知识。

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得到缩短,精神层面的交流反而变得更频繁。

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的渠道,将自己的故事和个人生活体验与他人分享,传播自己好的一方面,鼓励别人,另外,还能丰富别人的生活,当然,也会得到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不同人士的指导,能够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投入。

例如中国之声在其官方微博推出的“我与广播的故事”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积极参与,听众通过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关注,中国之声也得到了更多的参与和认可,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成长和收获。

5、有利于信息的迅速扩散,形成病毒效应。

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而是分享式的双向或多向传播,信息经过多次分裂之后,能够引起巨大的关注,从而形成爆炸式新闻,引发病毒效应,其结果不容小觑。

以中国之声在新浪的官方微博为例,其微博粉丝为460万,意味着绝大多数新闻或讨论都能够被460万的受众看到,并且从转发量和评论量来看,每条信息都至少有百余人参与讨论,可见受众对于在微博上互动很感兴趣。

(二)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
1、缺乏深刻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

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

微博平台140字的字数限制,既是优势又是劣势,能够将新闻浓缩在140字之内,是一种能力,但是140字显然不能够详尽的阐述观点,分析问题自然也不够深刻。

2、缺乏严谨性。

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

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屡见网端。

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

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虽然中国之声鲜有误报或假新闻爆出,但是一些细小错误也是难以避免,如使用智能手机发布新闻时出现笔误,有错字的出现,或句子不通顺等等,显然对于其权威性和严谨性是一种削弱。

另外,微博上其他账号发布的假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因其新鲜和奇特往往能够迅速聚拢人气,但随后爆出的冷门却对公众的忍耐度提出了挑战,我们虽然要求新求快,但不能以破坏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因为缺乏真实性的新闻时没有任何意义的。

总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新探索也充满机遇和挑战,原则上坚持,形式上创新,才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