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分析

关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分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O F S O C I A L I S M266关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分析燕 玉(通辽市委党校,内蒙古 通辽 028000)摘 要:传统经济与新经济既相互蕴含,又相互影响。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传统经济向新经济发展的联系纽带。

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和新经济概念及构成的说明,进一步就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在特征、增长方式及相互关系等特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新经济 传统经济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66-2一、新经济的概念及构成西方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末的滞涨现象和随后的经济新增长引出了新经济概念。

1992年至2001年期间是属于美国的繁荣时期,年经济增长率达3.6%;失业率于2000年降为20多年来最低点4.2%;通货膨胀率维持平衡。

经济发展中将这种持续的增长高、就业率高、通胀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

这是融合了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并基于信息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

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渗透了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

知识可以分为技术型和信息型两大类,由OECD 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

网络经济则是基于网络化的经济。

所谓的网络化有以下三层含义:(1)现代信息资源及信息载体网络化;(2)信息网络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亦被同化;(3)这些网络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全球信息网络和经济网络。

新经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知识为基本构成、以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有效结合,而新经济也势必朝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经济的概念及构成传统经济亦称自然经济。

相对于商品经济,多见于乡村及农业社会,以社会风俗和惯例为主用于生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在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通过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这种模式的应用,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中,会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减弱,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

传统经济模式具有标准化、规模化、效率化和层次化等特点,传统经济以产品生产为发展方向,以直接交易为经营方式,注重于效益的高低,以广告为渠道,创立营销品牌,但不以客户满意标准为先。

尽管新经济也重视经营效益的好坏,但它更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权益为主,营销提倡以人为本,依靠实际行动来建立口碑,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

三、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扩大再生产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之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于二十世纪实现了由大量原材料加工到技术设计和应用的转变:从资源到信息的加工转换,从物质资料到知识和智能应用的转换。

这种转换过程延续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横向发展过程,实现了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变。

新经济的生产方式则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纵向发展过程,是引领扩大再生产的最优形式。

(一)特征对比 如下表所示: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特征对比主要特征 新经济 传统经济 基本构成 知识、网络 原始资源、资本资本方式 人力物力 提供人员 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企业家 劳动方式 脑力劳动 手工操作 扩大再生产形式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发展原动力 技术创新 资本积累 投资对象 创新产品 物质产品 资本动作特点 风投、资本运作 固定资产投资、资本积累增长方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经营理念通过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追求效益创新;追求创新效率和灵活性;增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领先程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追求效益;有效配置资源和利用;增强资源供给和产品的生产、销售竞争形式创新实力源与用户间的良好中介。

有效地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加速转化为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 鲁雪梅.论新书通报在数字化时代的时效性[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1)[2] 宁圣红.现状和未来:解读高校馆网上新书通报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9(02)[3] 祁春芳、肖剑平.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比较与优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O F S O C I A L I S M267第一、知识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构成。

虽然在传统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资源、资本、劳动力等基本构成要素,但在新经济时代,它们远不如知识重要。

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科学、技术、能力和管理,也是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第二、知识创新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在新经济时代,用于生产、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知识创新,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

而人类不断推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和新技术正预示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增长。

第三、新经济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等技术。

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推广,更直接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第四、新经济的发展以教育为核心。

教育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基石,现代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教育的竞争。

第五、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新经济本身就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失业率低、通涨率低、赤字低、增长快的特点,因此,未来经济的发展基于新经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增长方式对比新经济的增长方式受物质资料应用到知识和智能应用转变的影响,而遵循由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递增转变的基本规律。

第一、收益递减型的传统经济在传统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若技术与投入构成固定不变,加大其某部分构成的投入量,使边际收益达到某一定点,当超出这一定点,再继续加大投入该要素则会使边际收益递减。

第二、收益递增型的新经济在新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中,受全球化条件的影响,若加大经济中某部分构成的投入量,会使边际收益持续递增。

第三、增长方式的原因在经济的增长方式中,其基本构成和扩大再生产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经济主要依靠稳定的技术水平,以资本、资源和劳动力为基本投入部分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形式,所追求的技术进步即改变资本有机构成、生产方式和生产函数。

实现扩大再生产是以缺乏资源、生产规模无法扩大、技术水平比较稳定为前提,以周而复始地扩大同类产品的数量为直接目的。

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对其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生产者以矛盾制衡,实现最大收益。

新经济则直接依靠全球化经济,以技术、信息和网络为基本投入部分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所追求的技术进步即增加投入部分。

实现扩大再生产是以不断创新和获取知识、基本达到网络化程度、全球经济化为前提,以增加基于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为特点的产品种类和花样为直接目的。

可见,新经济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创新能力的扩大再生产,其前提和直接目的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技术是提高生产率的直接保障;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则以信息通过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来实现。

因此,由技术、信息和网络构成的新经济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在新经济的概念中没有“标准”和“最优”而言,因为新经济的扩大再生产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还尚未确定的时候,无法对标准化和最优化进行界定。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新经济的风险性比传统经济更强。

(三)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互关系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看似两个经济范畴,一个是高资源、低知识,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大批量制造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范畴;另一个是高知识、低资源,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范畴。

然而,两个经济范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地存在于现代经济世界和世界经济中。

对立性表现为:传统经济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将逐步被新经济所代替;若只抓住传统经济不放,新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统一性表现为:①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相互蕴含;新经济则延续着传统经济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②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促使传统经济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③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所有行业中,同时存在着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机制。

收益递减规律掌握着现代经济的制造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传统部分;递增收益规律掌握着现代经济中以知识为主的新经济部分。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传统经济向新经济发展的联系纽带。

当新经济以知识要素为发展动力而取代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时,会由生产率提高而使边际收益递增实现。

但是,若不能继续创新,边际收益递增就会转为边际收益递减。

④传统经济带来的外在如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会成为导致新经济发展的诱因。

参考文献:[1] 韩德宗.以新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1期[2] 陈振华.新经济能否挑战传统经济[J].经济师,2001年06期[3] 韩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经济哲学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4] 肖萍,方兆本.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1期[5] 申建军,李彦红.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J].经济论坛,2004年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