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工业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到2020 年,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引进和培育200 家左右省内知名辐射全国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约2万个工业APP,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

培育1000家左右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示范企业,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0 万家,连接设备达到1000 万台,搭建省级体验中心达到30 个。

到2025 年,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企业外网全面具备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 )支持能力,做深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20个左右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品牌,开发集成约5万个工业APP。

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企业达到 1 万家,上云用云企业达到50 万家,平台连接设备达到5000 万台。

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准规范达到10 个。

建成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生态及安全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一)夯实网络基础1.优化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省级骨干网络,加快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 )、IPv6、边缘计算等新一代网络技术在山东省内的落地实施。

鼓励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 )、5G、北斗导航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工业互联网业务发展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的网络服务。

深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工作,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成本。

(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级运营商,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2.加快企业内网升级改造。

推广工业无源光网络(PON )、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新型工业网络在企业的部署,推动IPv6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应用,加快提升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推动企业生产线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3•推进标识解析应用。

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若干标识解析二级服务节点,以点带面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企业与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

(省通信管理局、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推进标识解析应用。

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及产品信息数据库,构建统一、安全、稳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积极推进省内面向行业的二级节点建设。

利用标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以及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及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支撑。

(二)建设多级平台。

4•培育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1家以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省内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运行监测、资源整合和跟踪评价,为省委、省政府及工业企业提供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

以财政奖补等方式,支持省内基础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通信骨干企业、工业行业龙头企业等,联合培育10家以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级平台快速搭建提供通用赋能和共性技术支撑。

引导行业和区域龙头企业等,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区域协同带动作用,建设100家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鼓励省内优秀平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通信管理局)5•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

支持平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面向功能完整性、技术成熟性、安全可靠性、规模化可用性等广泛开展试验测试,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

支持平台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面向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开展模块化和低成本应用研发,提供多样化服务。

鼓励平台运营方开放平台资源,汇聚多方开发者和创客资源,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工业APP开发生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三)培育供给产业。

6.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新动能。

开展面向5G、SDN、时间敏感网络、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应用研究。

加快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系统、工业模型和微服务、工业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

鼓励VR/AR、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引进和培育行业解决方案。

弓|进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网关、智能传感和控制、工业安全等软硬件产品,补全省内工业互联网产业链。

依托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重点支持我省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工业软件和大数据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智能化产品突破,支持本地研发设计、运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等软件加速云化改造,开发面向行业通用和企业专用的工业APP。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8.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

依托山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支持市级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支持产业基础好、规模大的产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积极协调省内资源支持重大项目、平台、专家人才等引进落户和创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级、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和工业APR支持智能网联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制造企业,开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

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

在山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中增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协同研发、试验测试、产业孵化、标准制定、评估咨询等创新服务。

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打造三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等规划,支持济南高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泰安高新区等,开展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攻关,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在重点区域和行业中形成聚集创新效应和全国示范效应。

到2020年,“关键共性技术+关键软硬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培育200家左右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约2万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R形成1-2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四)推进企业上云。

9.加速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存储、计算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上云,鼓励企业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平台系统上云,支持企业协同办公、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业务能力上云,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10.营造企业上云良好氛围。

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峰会、深度行、培训会等,广泛开展优秀云服务商和上云应用企业“现身说法”,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培训,在媒体推出“云行齐鲁、数聚山东”系列报道,强化典型推介和舆论引领。

筛选一批企业开展点对点扶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打造上云标杆,鼓励云服务商会同各市、应用企业,搭建省级公共展示环境和体验中心,以实景或虚拟多种方式展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加速工业互联网在全省的应用推广。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五)开展试点示范。

11.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大力支持制造企业网络化改造试点示范,强化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及互联互通、无线工厂、标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开展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重点打造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在线管控优化、机械行业产品远程监测预维、电子信息行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食品行业生产和销售全流程追溯、纺织行业生产工艺优化等典型样板;加快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新应用新模式。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12.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

鼓励重点产业园区、区域产业集聚区,围绕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工业大数据应用、协同物流供应链、绿色能耗管控、公共园区服务等,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

支持自动化、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区域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

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园区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六)加强安全保障。

13.建立安全管理和责任机制。

明确相关部门权责,构建持续改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系统对接,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协同处置能力。

建立全省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工业互联网数据流动管理机制。

通过安全审查、检测评估、安全检查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14.建设安全感知和防护体系。

推动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感知平台,并与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进行对接,从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应急响应、攻击防护等角度打造平台功能模块,构建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

联合省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工程,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数据安全领域的技术产品研发,依托国家权威机构开展安全能力评估认证,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库,提供风险预警、安全诊断评估、安全咨询等服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七)构建服务体系。

15.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由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系统梳理国内外领先产业和技术资源,建设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资源池,为政府部门开展先进企业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精准选择供应商提供决策参考。

以“好品山东”、山东工业云、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服务载体,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网络营销门户,汇聚我省优秀工业互联网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省内企业实现供需对接。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6.打造标准服务体系。

及时跟踪国内外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和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省内工业互联网需求痛点和难点,提前谋划山东省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转化成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支持省内工业企业、解决方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深度参与国内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编制,并积极对接工业互联网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或产业发展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