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无权处分(王利明)

论无权处分(王利明)

1 论无权处分(一)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07-10-29

关键词: 无权处分/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

内容提要: 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是《合同法》颁布以来倍受争议的一项制度。作者在本文中考察了无权处分的概念及有效条件,对《合同法》第51条所规定的无权处分的效力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应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具体确定,权利人的拒绝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相对人在缔约时是善意的,且支付了合理的代价,应当认为无权处分行为是有效的。

所谓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无权处分行为违反了法律关于禁止处分的规定,并可能会损害真正权利人的利益,[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1条规定: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自《合同法》颁布以后,学者们就《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鉴于无权处分制度不仅较为复杂,而且涉猎甚广, “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②]本文拟对此谈一点看法。

一、无权处分的概念及有效条件

无权处分首先意味着行为人实施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这种处分主要是指处分财产所有权或债权的行为。

在无权处分行为中,行为人是在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处分行为。这就 意味着一方面,行为人没有处分权或者其处分权受到了限制[③],无论是处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还是非法出租和转租以及在他人财产之上擅自设定质押等,都是在没有获得授权而又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对他人财产所做的一种处置,所以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法律上的处分。由于处分权本质是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因此无权处分行为将可能直接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即行为人不是以他人的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处分行为,也不是以债务履行辅助人的身份从事的处分行为。正是因为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的处分行为,因此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的当事人是行为人和相对人,真正的权利人并不是当事人,即使权利人事后追认了无权处分行为,也不会发生合同主体的变更,向相对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主体仍然是处分人。

通常我们所说的无权处分,并非仅指处分人实施了处分行为,更不是意味着行为人实施了某种单方的行为。无权处分行为之所以在民法上极具复杂性和重要性,其原因在于此种行为意味着行为人实施处分行为时与他人订立了合同。因而在无权处分行为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二是因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行为人与相对人订立合同。由于无权处分行为包括了行为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所以无权处分既涉及到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又涉及到对善意的相对人如何保护,如何维护交易的安全与秩序的问题。

无权处分行为与无权代理是不同的。狭义的无权代理都是指未获得授权而从事某种行为,都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一方面,无权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无权处分则是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例如甲在未获得 2 授权的情况下,出卖乙的物品给丙,如果甲是以乙的名义出卖的,构成狭义无权代理;如果甲是以自己的名义出卖的,则构成无权处分。由于此种区别导致了无权代理人、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所订立的合同中的主体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相对人的善意对行为后果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相对人是善意的,则要进一步考虑是否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如果确已构成表见代理,则此种无权代理行为将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但是相对人的善意只是表见代理构成的一个要件,而不是全部的要件。在无权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的动产时,如果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可以根据善意取得制度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权利。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时,相对人是否具有善意是决定该制度能够被适用的决定性要件。

无权处分行为和无因管理也有相似性。这两种行为都是在行为人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但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无权处分中,行为人必须以自己名义为法律行为;而在无因管理中,只需行为人是在管理他人的事务,而不考虑以何种名义,行为人以何人名义处理事务并不影响无因管理的构成。第二,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从事无因管理行为,是为被管理人获取利益,尽管管理人的行为干预了他们的事务,仍然是合法的,应当受到法律鼓励的行为。但是对无权处分行为人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维护他人利益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通常具有不法处分他人财产的故意和过失,所以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完全的适法行为。第三,从法律后果上来看,在无因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所实施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如果本人拒绝追认,则可能是无效的,例如甲与乙是邻居,一天,乙将其从田里摘回的西瓜堆放在门前,后因有急事赴外地,未及时将西瓜托付他人管理。次日,天将要下雨,甲为防止这些西瓜为雨所淋,便用油布将西瓜罩住,后担心一部分西瓜因遭雨水浸泡可能烂掉,恰逢丙收购西瓜,甲便将这些西瓜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让给丙。我认为,甲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甲不将这些西瓜及时出让给丙,西瓜遭雨水浸泡以后也可能会烂掉而可能造成乙的损失,据此,甲主观上具有为他人管理事物的意图,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意图。至于甲出售西瓜的价格偏低,也不应当妨碍无因管理的构成,因为虽然价格偏低,但并没有给乙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相反减少了乙的损害。一般来说,只要能够确定甲主观上具有这种意图,客观上其实施的管理行为没有给乙造成较大的损害,从法律鼓励无因管理行为的宗旨考虑,应当认为甲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无权处分行为与当然无效的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无权处分行为并不是当然无效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就可以发生法律规定的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权处分发生效力,必须要经过本人追认或行为人事后取得处分权。具体来说:一是无权处分行为经过权利人追认可以生效。法律上之所以确认无权处分行为必须经权利人追认才能生效,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权处分行为本质上是在没有获得他人授权的情况下来处分他人的财产,因此构成了对权利人权利的侵害,法律允许权利人进行追认,从而充分尊重了权利人的意志和利益,如果权利人认为无权处分行为对其有利,可以对无权处分行为作出追认,如果认为该行为对其不利,便可以拒绝追认。在权利人追认之前,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相对人可以终止履行义务,也有权撤销该合同。在追认以后,此种效力待定的合同将得到补正,因此合同将溯及既往地产生效力,任何一方当然有权请求另一方履行义务。二是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也可导致无权处分行为有效。例如,处分人与真正的权利人之间已达 3 成了出卖房屋的协议,出卖人已经将该房屋交付收买人,但尚未交付过户手续,在此期间,发生处分行为,但在处分行为完成后,处分人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取得了完全的权利。从法律上看,无权处分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从而侵害了权利人的财产权利。一旦处分人事后取得了财产权利,便可以消除无权处分的状态和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将导致无权处分行为转化为有权行为。

问题在于,如果权利人在作出拒绝追认时,处分人极有可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取得处分权,在此情况下,权利人是否可以作出拒绝追认,值得探讨。例如,处分人与权利人之间订立了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处分人已经交付了大部分价款,但是在最后一笔价款交付之前,将该物出让给他人,在此情况下,可否认为处分人应对该物的所有权享有期待权,从而有权处分未来利益呢?我认为,如果处分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是转让标的物的所有权,而不是转让期待权,则处分人的行为构成无权处分,权利人当然有权拒绝追认,但如果处分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是转让对标的物的所有权的期待权,则应当认为该处分行为属于有权处分行为,不必要求权利人予以追认。如果处分人作出了该种处分行为以后,权利人提出异议,处分人有权予以拒绝。

注释:

[①] 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

[②]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台湾1991年版,第150页。

[③] 参见杨立新:《合同法总则》,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出处:《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论无权处分(二)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07-10-29

关键词: 无权处分/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

内容提要: 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是《合同法》颁布以来倍受争议的一项制度。作者在本文中考察了无权处分的概念及有效条件,对《合同法》第51条所规定的无权处分的效力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应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具体确定,权利人的拒绝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相对人在缔约时是善意的,且支付了合理的代价,应当认为无权处分行为是有效的。

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理解

英美合同法并没有对无权处分行为设立一般的规则,但在买卖合同制度中,规定出卖人应负有权利担保义务。根据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第12条的规定,卖方在缔约时必须负有默示的担保,即保证向买方出售的货物上没有设定任何其他的权利负担和限制,保证第三方对该项货物不能提出任何权利和要求。根据该条规定,卖方还必须保证买方对货物的和平占有。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312条对于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负有担保所有权、担保不存在侵权以及买方避免侵权的义务做出了极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对其销售的货 4 物进行所有权的担保,即保证其是货物的所有人,乃是出卖人的一项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出卖人违反此种义务而实施无权处分行为,买受人有权基于出卖人已经违反了默示保证的义务而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④]例如,由于出卖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违反了担保义务造成买受人订约目的不能实现,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⑤]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对于无权处分的效力规定各不相同,以德国法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因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即债权行为和处分行为即物权行为,负担行为的效力不受处分权的影响,处分行为则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作为核心效力要件。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处分人虽然没有处分权,但不应当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⑥],而只是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在行为人实施无权处分行为以后,买卖合同仍然有效,但由于物权行为的实施,必须要处分人具有处分权,由于无权处分人并没有享有处分权,因此将标的物的所有权从出卖人向买受人移转的物权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⑦]以法国法为代表的一些大陆法国家,没有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认为债权的意思表示与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物的交付通常表现为债权行为的履行,物权变动也只是债权效力的结果。然而,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立法模式下,对无权处分效力的规定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将无权处分视为无效的合同[⑧],有的规定适用违约责任[⑨]。尽管各国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规定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说,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基于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仍然是有效的,同时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应当对善意的相对人给予特别的保护,这一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对合同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关国际公约和示范法并没有否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根据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41条, “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除非买方同意在这种权利或要求的条件下,收取货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或要求是以工业产权或其它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卖方的义务应依照第42条的规定”。如果出卖人违反了对货物所有权的担保义务,将承担违约责任。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订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3条第2款规定, “合同订立时一方当事人无权处置与该合同相关联之财产的事实本身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在对该款的注释中,通则的制订者认为,

“本条第二款认为这种合同有效。实际上,签约人的确经常在合同订立之后获得对财产的合法权利或处分权。若签约人事后未获得这些权利,则可适用有关不履行的规则。”[⑩]《欧洲合同法原则》也作出了同样的规定。[11]可见,行为人对标的物无处分权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乃是合同法立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对于该规定的含义争议很大,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即: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但我个人不完全赞成上述三种观点,下面对这三种观点进行评述:

(一)关于无效说

尽管司法实践中经常采用无效说[12],但我认为,将无权处分行为一概视为无效行为,显然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尽管无权处分行为可能会造成对真正权利人的侵害,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无权处分行为也可能符合权利人的意见和利益。例如甲将某件物品寄存在乙处,乙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他人,并将获得的价款交给了甲,甲认为此种处分对其有利,并承认了该行为,在此情况下,尽管乙实施了无权处分行为,但简单地宣告该行为无效,甚至在权利人、处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