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犯罪构成

论犯罪构成

论犯罪构成

论文摘要

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犯罪论体系及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由资产阶级法学家首先掘出并创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司法专制的历史性产物。 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解决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条件问题,因而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反映犯罪的基本特征,揭示犯罪的阶级属性和法律性质,从而为犯罪构成的立法规定提供了具体的界定尺度。犯罪构成是刑学法律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为成立犯罪所必须的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的总和。我国刑法理论的犯罪构成事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观事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事件。它们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科学认定犯罪构成对每一起具体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构成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它在刑法和刑法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发展沿革

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地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它的成立需要具备哪能法定要件?这就是说,它所要解决的是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规格问题。

犯罪构成理论的沿革。犯罪构成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与其他事物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犯罪概念早在中世纪的欧州就已经产生,但当时只是诉讼上的意义。继而传到德国,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发展,到二十世纪真正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才由德国法学家贝林格开创,由麦耶完成。传到日本后,由日本刑法学者对此加以发展,形成了目前资产阶级国家中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犯罪构成。该种理论即为大陆法系国家中的犯罪构成理论。而另外一种性质、特点、内容都与之不同的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前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国家系统,在犯罪构成理论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前苏联学者经过多次大的争论,最终在犯罪构成理论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开始对犯罪构成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广泛采纳了前苏联的理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我国学者终于在批判的继承下,结合我国实际,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

二 犯罪构成的意义

1 当我们要追究某一个人行为的刑事责任时,首先就要查明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而犯罪构成正是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个的总和,是这些要件的有机整体,是认定犯罪的规格的标准。某一行为只有符合了某种犯罪全部构成要件,才能认定其为犯罪,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当某一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时,我们就不能认定该行为是犯罪,当然更无刑事责任可言。

2 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标准,是准确确定每一个具体犯罪的性质,判断罪界差异的重要尺度。任何犯罪都必须符合刑法总则性规范所规定的犯罪一般构成要件。但同时,犯罪又总是具体的,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刑法分则性规范所确定的,与其特点相对应的特殊构成要件。罪与罪之间的区分,就刑法规定上来看,就是由刑法分则规范所确定的犯罪特殊构成要件的差别所形成的。

3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刑法是保护人民,惩罚罪犯的有力武器,严格按照罪犯构成定罪,有利于防止出现错案没有名区的犯罪构成,就不可能有t统一的定罪标准。所以犯罪构成为无罪的人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犯罪构成由于其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特点,所以可以进行各种分类的划分。1 根据犯罪构成形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2 根据犯罪构成在刑法中表述状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3 根据犯罪构成内部结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等等。因此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有助全面理解,掌握和运用各种类型的犯罪构成,指导我们准确定罪量刑。

基本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文某一犯罪的基本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基本刑法的犯罪是单独犯罪的既遂状态,而它又是由刑法典分则等又成单行刑法或附属刑法中的分则性规范规定的某种犯罪既遂状态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适应行为犯罪形式变化的或共同犯罪各类形式的需要,而对基本的犯罪构成加以修改,变更的犯罪构成。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和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犯罪构成,就是两类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由于修正的犯罪构成规定在刑法典总则性规范之中,而它又要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所以,在确定这类犯罪构成时,要把犯罪规范和总则规范结合起来加以认定。这种分类的意义在说明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和主犯、从犯、胁从犯等类型的犯罪也有犯罪构成,叙述的犯罪构成即完结的犯罪构成或封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犯罪构成要件予以简单或详细描述,

完整表明该犯罪事实特征的犯罪构成,在认定这种犯罪构成时,只需根据刑法的已有规定。空白的犯罪构成,即待补充的犯罪构成又称开放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文对犯罪构成要件没有明确描述,仅指出应授引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的犯罪构成,通常用“违反……法规”,“违反……规定”等形式来表述。这主要是说明要全面把握犯罪构成,不仅要了解刑法的条文,同时还要掌握有关的经济、行政等方面的管理法规。简单犯罪构成又称单一的犯罪构成或单纯的犯罪构成,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如单一客体、单一行为、单一罪过形式所成立的犯罪的构成即是如此。复杂的犯罪构成,又称混合的犯罪构成,这指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诸要件并非均属单一,有可供选择,或者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复杂的犯罪构成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选择的复杂构成;另一类是重叠的犯罪构成,按选择要件的不同,前者又可分以行为、对象、结果主体、目的等为选择要件的犯罪构成;而后者则可以饮食两个客体。两个行为,两种罪过形式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各种犯罪构成的内部结构,防止罪与非罪的界限。

四、犯罪构成的组成要件

犯罪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各种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主客观要件共同组成的,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犯罪构成整体的各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历来有不同观点,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构成,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有机组成部分。现分别进行阐述。

(一)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用来说明犯罪社会危害性有无的要件,它是犯罪本质特征在犯罪构成中的最集中反映,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它作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说明犯罪行为危害了什么社会利益,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这一本质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犯罪,都必然要侵害一定的客体,不侵害客体的行为就是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也不可能构成犯罪,由此犯罪客体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首要条件,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问题可言。

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根据其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范围或性质的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三类:犯罪一般客体、犯罪同类客体、犯罪直接客体。犯罪一般客体又称犯罪的共同客体,是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这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而不是某些具体犯罪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它一般反映着犯罪行为的共同本质,是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集中表现,在我国,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都从不同的侧面和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和人民的利益构成了危害,都侵害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一般犯罪客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规定。犯罪一般客体是否存在,是罪与非罪区分的原则界限。研究犯罪一般客体,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犯罪的本质,充分认识到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任何犯罪都会构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的危害,认识到犯罪不单单是犯罪者与被害人个人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同国家、人民利益之间的强烈冲突,是与整个现存法律秩序和社会整体利益相对抗的问题。

犯罪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方面。因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各具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也不尽相同,而有些犯罪侵犯的客体内容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根据某些客体内容的共同性,可将犯罪客体归纳为若干类。从而形成不同的犯罪同类客体。例如,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破坏交通工具和设备,破坏通讯设备等犯罪,它们在行为方式,侵害对象罪过形式及危害程度上存在某些明显差别,但它们侵犯的客体性质却具有共同性,都侵害了社会的公共安全。因此,“公共安全”就是这些犯罪的同类客体。我国刑法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并在分则中规定十个罪章,就是依据同类犯罪的客体的基本原理,研究它能为司法机关和刑法与理论工作者探索完善分则体现理论依据,也有助于区分犯罪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准确地定罪和量刑。

犯罪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客体,也是某一特定犯罪所侵害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各类犯罪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一种犯罪行为只可能侵害作为整体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或几个部分,这些被侵害的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就是犯罪直接客体,犯罪直接客体能够最直接地揭示某一具体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例如。杀人罪的直接客体就是他人的生命权利,伤害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强奸罪的直接客体就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一种犯罪行为的性质,首先就是由其直接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不了解犯罪的直接客体,就无法从其客体的性质上把某些犯罪的界限区分开来。例如,同样是盗窃价值较大的枕木行为,一种是盗窃库存的枕木,另一种是盗窃正在使用之中的铁轨下的枕木,犯罪的目的,行为手段,犯罪对象都是相同的,但就其犯罪的客体来讲,前者侵害的是国家对财产的所有权,构成的是盗窃罪;后者既侵害国家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主要地侵犯了公共交通的安全利益,构成的是破坏交通设备罪,因此,研究犯罪直接客体,对于划分罪与非罪,更加准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这不是说它能把所有的犯罪的界限都区分开,只是能把某些犯罪之间的界限区分开。因为有些犯罪的界限不是以犯罪直接客体进行划分的,如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之间的区分,侮辱罪,诽谤罪之间的区别,就主要表现为行为方式的不同。应当注意的是,任何一种犯罪都同时具备犯罪的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时,首先要分析行为是否侵犯了犯罪的一般客体,如果行为侵犯了一般客体,说明这种行为具有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进一步分析其侵犯了哪一类客体,是哪一类犯罪,这就是确定犯罪同类客体的过程,最后,还要分析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哪一种客体,根据犯罪直接客体,确定具体的犯罪罪名和应适用的刑罚。由此看出,犯罪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是一般与具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不能分开的。任何一种具体的犯罪都有这三种客体的存在,是有机的统一体。

犯罪直接客体在理论上还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这是根据犯罪侵犯直接客体的不同数量所进行的一种分类;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这是根据犯罪侵犯直接客体的不同状况所作的一种分类,另外还可根据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能否表现为物质性形态将犯罪直接客体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和非物质性犯罪客体等类型,这些理论上的分类,对于深化犯罪客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在我国刑法立法中,对于各种具体犯罪的归纳,分类和系统编排都是根据犯罪客体理论研究中同类客体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础进行的。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犯罪构成的首要条件,刑法中主要对其进行了如下的规定:1、直接明确规定犯罪客体;2、规定犯罪客体的物质形态;3、规定犯罪触犯的法律法规;4、规定犯罪侵害的具体的人;5、规定犯罪行为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