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理论与实践浅析

建筑理论与实践浅析

第36卷第5期 ・16・ 2 0 1 0年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n、ECTURE V01.36 No.5 Fleb.201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05—0016—02 

建筑理论与实践浅析 

笪 瑶 

摘要: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实践与理论的对比,总结出建筑实践与理论正从历史上的游离的关系向当今的共生关系进行 

转变,并由此指出我国当下建筑创作中所面临的困惑之一是理论的匮乏。 

关键词:建筑,理论,实践,游离,共生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学是--I'1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 

一位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 

人,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之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 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有资 

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上面的话出自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 

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由于它的科学属性,需要有强大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又由 于它的工程建造属性,需要有精深的实践技能。 

1 实践先行——共同的生存诉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造活动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 程。然而,随着从无意向到有意向的转化,建筑的作用也从最初 的纯物理功能演化为具有意义载体的功能,它不仅要具有基本的 

物质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还要经常被要求具备情感功能、社会 

功能和哲学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觉或亲切柔美、或庄 严肃穆、或富丽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会功能方面,建筑也经 

常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和等级,同时还会起到防御、教化、规训等作 

用(如城墙、寺庙、讲堂和监狱);在哲学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经常 

要与宇宙和天象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的宇宙观。正是这些情感功 

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的需求,才推动了设计或者意向的发展, 

从而诞生了专业的建造师(在中国是匠师)。反过来,建筑师又在 

实践中提炼诸多设计手法和技巧,结合自然条件、地域特征以及 

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法式或规制。但是,这些法式仍不 能被称作理论,因为它们仍然还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经过抽 

象和推理,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更没有演绎。 

2理论产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论,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数学 

在内的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支撑,并拥有古罗马帝国大量宏伟建筑 

活动的实践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论,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 

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很久,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 

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自文艺复兴到19 

世纪,西方相继出现了阿尔伯蒂(意大利)、布隆台(法国)、拉斯金 (英国)等许多建筑家的理论著作。总体来讲,18世纪以前的理 

论,是以数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理论家们继承了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被一种数学法则所控 

制,他们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美妙,从中推演出万物所应 

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为宇宙的模型,也应该遵循这些比例。这 

些理论,往往是个人观点和心得,主观性较强,理论本身所涉及的 

内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则,对于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 人性化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所以对于实践的指导也很有局限 

性,通常适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立面形式,并 

不关心内部空问和人的行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 

筑,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依然自发自觉地进行,并创造了建 

筑历史的主体。l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欧洲启蒙运动 

的推进,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崇尚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 

影响到建筑理论,也将近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包容进来。到20 

世纪(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论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 

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先进成就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建 

立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使建筑理论的体系化超脱了个 人而成为一种群体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维活动,是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 

另一种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 

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与天象成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时,与收获相 

关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进程。在此基 

础上,中国的建筑理论与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范畴 体系与机 

制。在中国文化的宏观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 

也”,对于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百工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 

出于对整体世界的把握需要,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个 

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将无形的观 

念把握与有形的器物制作这两种活动分割开来,并与社会身份相 

联系。从而设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与维系社会等级相关的思维 活动纳入到礼制及典章范围,称为“道”,与有形的器物制作相关 

的思维活动被纳入“工”的范围,称为“器”,道与器的巨大鸿沟,加 

上后来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 

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与施工、建筑于结构的专业划 

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也依然产生了少量的具有理 

论萌芽的建筑技术书籍。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应当数北宋时期由 

王安石主持编写的,由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也兼有施工手 

册之用)——《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代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 

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 

而影响江南一带。 

3当代建筑理论 

当代建筑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理论(如本体论、价值论、 

创作论……)、应用理论(设计原理、方法论、工具论……)、跨学科 

理论(如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建筑心 

理学……)以及建筑评论等。基本理论属于建筑哲学范畴,反映了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笪瑶(1983一),女,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00 第36卷第5期 2 0 1 0年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l0I.36 No.5 Feb.2010 ・17・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05—0017—03 

苏州市生态住宅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钱海峰牟子平 

摘要:介绍了苏州市住宅的生态环境性能,包括苏州水乡原生态住宅和新生态住宅,通过对生态住宅小区实地考察和 

问卷调查,分析了苏州生态住宅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实现苏州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住宅,环境性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以人为本”的基 

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 

学手段合理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自 

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1。从生态环境性能的角度对 

苏州市住宅进行研究,以期探寻苏州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之途径。 

1 苏州水乡原生态住宅 

苏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7℃, 

温暖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长。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苏州 

传统民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形成了苏州水乡原生生态住宅。从 生态化的视角来分析苏州水乡原生态建筑,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1.1选址和布局 

苏州水乡,水网发达,村镇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民居沿河而 建,形成前街后河的民居形式。水乡古村古镇,空间构图丰富,路 

河平行,依水筑路,因水成市,临水建屋,空间形态很多。民居建 

筑沿街而建,有的临水是整排窗子,依窗可见河上景色,冬季阳光 射入室内,夏季河上凉风调节着临水民居的小气候。 

1.2建筑形态 

传统建筑大都巧妙利用自然风,沿河布置,河面风及主导风 

向为住宅带来清凉的自然风,夏季可改善室内通风,降温去湿。 

挑层增加使用面积,对底层起着雨篷和遮阳的作用。庭院起到采 

光、通风和排水的作用。空斗墙和活动窗保温隔热效果良好。传 

统住宅多采用当地盛产的木材、石材、小青瓦、青砖等建筑材 料[2l。 

1.3传统建筑特色 

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理论是有关设计方法的 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成就的同时,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建立自己特 学问,它是伴随着传统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而诞生;建筑历 色的现代建筑理论。就像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家们通过多学科 

史与理论是研究建筑发展历程与动因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技 综合形成了现代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一样,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吸取 

术、文化与艺术等因素;建筑设计原理是专门研究具体建筑类型 西方理论的成就,与中国传统理论(大量是“隐性”的)和实践成果 

的设计原则与范式的学科,也是直接指导建筑实践的理论层面。 结合起来,为我们的需要:即以相对贫乏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现代 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跨学科理论两 化建设,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文明。 

大范畴进行,因为这两大范畴对建筑创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密 参考文献: 

切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态度。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4启示 出版社,1984.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 [2]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 

我们迫切感觉到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以至于在设 业出版社,2001・ 

计和建造中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当下普遍被认同的“盲目跟 [3]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理论的贫乏和落后,缺 版社,2008・ 

乏理性思考。另外一个现象,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大项目设计 [4] 张志平・西方哲学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都落到外国建筑师的身上,并产生很多浪费大量资金的、非理性 [5]吴焕加・2o世纪西方建筑史[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 

的“异性巨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综合实力的落后是一个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 

大的方面,决策层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一个重要的差 筑工业出版社,2004・ 距是我们缺乏自己的建筑理论,反映在科学与文化素养上的不 [7]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 

足,反映出我们对于价值追求的迷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吸取 社,2OOO. 

On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DA Yao Abstract:By comparing wi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theories,the paper surfls up some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practice,which is transferring from the dissociating relation to the interdependent,and poin ̄out one 0f the puzzles in the architectural ere— 

ation is the deprivation of theories. 

Key words:architecture,theory,practice,dissociation,interdependent 

收稿日期:2009—10—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项目编号:O6一R5—10) 作者简介:钱海峰(1983一),女,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15011 

牟子平(1964一),男,副教授,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