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的利用和破坏概况
3、水土流失
在北方沙化的同时, 我国中部和 南部的草原则遭受着水土流失的严 重威胁, 据最新遥感资料普查结果,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38.2%,每年流失的 土壤至少50 亿吨以上, 随之流失的N、 P、K 营养元素总量大大超过全国每 年化肥施用量。据不完全统计, 近40 年中因水土流失平均每年减少耕地 100 公顷。
2、草原沙漠化
目前, 全世界已有4500 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 10 亿 人口饱受沙漠化威胁。我国已成 世界上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据林业部宣布的调查结果, 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 168.9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 17.6%, 近20年每年以2460 平方 公里扩展, 相当于一个中等面积 的县, 年损失540 亿元。
1、草原退化
我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 其中, 中 度以上退化程度的草地达1.3 亿公顷, 占全国草 地面积的1/3, 且每年仍以200 万公顷的速度递 增, 退化速度每年约0.5%, 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 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 建设速度远远赶 不上退化速度。
•
由于草地退化的扩大和加剧, 生产力不 断下降, 单位面积草地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30%, 单位面积草地产值只相当于澳 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荷兰的1/50。
2、割草利用
割草利用是放牧 利用的一种补充形式, 起调剂余缺的作用。 以秋季产草旺季时打 草并加工成的青饲料, 干草或干草粉作为牲 畜的饲料,以补充冬春 季草料不足的问题。
3、薪炭与其他利用
我国牧区仍沿袭烧草做饭、取暖的传统, 草原上的灌丛也常常被人们砍伐作为薪柴来 利用,以替代干牛羊粪便作为传统燃料的模式。 薪炭利用一方面遏制了部分草原灌丛化的趋 势,有利于饲用价值更高的草本植物的生长,可 以弥补牧区燃料和经费不足的问题,但另一方 面,这种方式对草原有很大的破坏性,影响草资 源的自然更新。 除薪炭利用外,还有野生动物狩猎、野生 药材采挖等经济利用。
我国草原的世界草地的13%,比 耕地和林地的总和还多,仅次于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二草 原大国。草地资源主要包括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沿 海滩涂、湿地和农区天然草地等,其中包括18个大类、38 个亚类和1000多个型,类型之多也位居世界各国之首;草 地资源中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约有7000多种 牧草和上千种动物,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生物基因库。 丰富的草地资源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生产 资料,而且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天然屏障。
草原荒漠化的警告——沙尘暴
1993 年5 月5 日席卷我国甘、新、宁部分地区的特大黑风暴, 狂风持续5 个多小时, 造成85 人死亡, 262 人受伤,死亡丢 失大小牲畜12 万头( 只) , 37.33 万公顷农田受灾, 摧毁房 屋4 412 间,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 亿元,间接损失和生态 后果难以估计。 2002年3月14日在阿拉善形成的沙尘暴,3月15日下午沙尘 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 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 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 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我国草原资源功能传统利用的弊端
1、单一利用使得草原资源整体功能弱化 2、过度的经济利用导致草原的整体退化 3、单一的经济利用使得其他功能白白浪费
草原的破坏情况——
我国草原目前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对草地资源的重要性认识 不足,加之人口膨胀造成的巨大压力, 草地资 源的利用一直处于重牧轻建、重用轻管和只 求近利而失之远谋, 只顾经济不顾生态的掠 夺式经营状态之下, 使草原三化( 退化、沙化、 碱化) 日趋严重, 出现或孕育着一系列严重的 生态与经济问题。
我国草原利用现状
作为草地资源大国,我国的草地生产力 水平却远远滞后,全国平均每公顷草地仅 生产7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的30%;而由草原牧区提供的畜产品仅占 全国总量的不足10%。这充分说明我国的 草地资源远未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与利 用,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1、放牧利用
放牧是我国传统意义上 草原资源最主要的利用形 式之一,与舍饲相比,放牧生 产成本较低,而产量较高。 放牧利用常因牧场条件,草 地类型和畜群种类等不同 而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有全 年放牧与半放牧制,自由放 牧与划区轮牧制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