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论文摘要 笔者认为在当前信息开放、民意汹涌的社会环境下,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个案时,多会遭遇民意的介入和渗透,使其徘徊于法意和民意之间,沦为“走钢索的人”。因此,有必要从厘清司法与法意、民意之间的关系入手,认识到法意与民意之间司法的职能失调,进而破解司法尴尬的成因,寻找司法完善之途径。 关键词:法意,民意,司法,成因,完善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2
目 录 引言 .............................................................................................................. 1 一、司法、法意与民意的关系 ................................................................. 1 (一)法意与民意的含义解析 .............................................................. 1 (二)司法与法意的关系 ...................................................................... 2 (三)司法与民意的关系 .................................................................... 2 二、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现状及成因分析 ....................................... 3 (一)法意与民意之间司法的职能失调 .............................................. 3 (二)法意与民意之间司法尴尬的成因 .............................................. 4 三、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之完善 ......................................................... 5 (一)司法忠于法意的优先性 .............................................................. 5 (二)司法回应民意正当诉求的必要性 .............................................. 5 (三)完善司法的具体制度建议 .......................................................... 6 四、结束语 ............................................................................................... 7 参考文献 ................................................................................................... 7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1
论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 引 言 法学巨匠罗纳德·德沃金曾言:任何国家部门都不比法院更为重要,也没有一个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1法院是否比其它国家部门更为重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和判断,但其遭受公民误解却是再寻常不过。该种“误解”主要通过公民对若干“公共案件”的关注和评价予以体现,并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予以扩大化,比如杭州“胡斌交通肇事案”、云南“李昌奎案”、湖北“邓玉娇案”及西安“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均是典型例证。 透过上述案件,作为工作在基层法院的普通干警,笔者能切身感受到现代司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面对民众对司法的巨大期待以及民意对司法的强烈渗透,一方面若严格贯彻法律形式主义,完全在封闭性的自治环境下,按照司法的自有逻辑作出裁判,而置民众对法律的诉求于不顾,必会因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回应而得不到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若在裁判过程中忽略法律本身,过分关注民意和社会价值倾向等法外因素,又必会招来法官恣意、不够专业等诟病的声音。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下,如何处理好司法面临的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困境,实现三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已成为审判人员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司法、法意与民意的关系 (一)法意与民意的含义解析 所谓法意,即法律规则的内涵和原理。2通俗来讲,法意应该是法本来的意思,法的真实意思,是立法者的根本目的和精神。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常常根据对有关法律条文的理解来推敲法意,这种理解不仅包括对条文文义,还包括该条文的语境、立法目的、立法宗旨等。由此,法意具有概括性、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特点。 所谓民意,这是政治学范畴的概念,很难给出精准定义,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凯伊感慨:“要很精确地来谈民意,与了解圣灵的工作没有两样。”3《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民意即“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4 维基百科则将民意等同于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
1【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2王群、王卉:《民意抑或法意——法官审判中的选择困境》,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
第8期,第73页。 3 彭怀恩:《政治传播与沟通》,台湾风云论坛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03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1页。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2
人的共同意见。1 (二)司法与法意的关系 法意是司法的最高准则。法意涵盖下的司法制度要求司法权的行使不受任何团体、组织、个人的干涉。2我国法律适用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原则,就是表明司法人员要以案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案件的裁判必须以法律为衡量标准。这也意味着法官面对具体个案时,需在法律的自有框架内,按照法律规则的指引,依据司法本身的逻辑作出裁断,无需过多考虑法外因素。如胡斌案之初如何定罪成为热点话题,有人甚至主张以“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死刑或死缓。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胡斌案与民众期盼的众多罪名的构成要件不符,法官凭借自己的理性独立理解和适用法律,最终以交通肇事罪定案。 法意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但并非唯一准则。法律作为历史的产物,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出现、国家的形成而作为统治阶级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逐步相伴而生,它调整的是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处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时,难免会出现现行法律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故,若法意成为司法的唯一准则,势必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司法与民意的关系 首先,民意是司法的基础,司法是民意的体现。法律是普遍的社会规范,民意对法律的建构及其运行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民意既是立法的根源和动力,也是司法的目的和归依。法律源于生活,法理无外乎情理。法学家许章润有云:“法律的答案常常在法律之外,即自法理而人情,由规则至人事,循世象而世道,于此在人世往彼在合一之境的辗转推陈之中。”3 法律作为以民意为出发点并为民意服务的工具可见一斑。就我国而言,司法对民意的关怀更是传统法律文化的突出特征,从包公断案到马锡五审判方式,“正义的客观判断被认为出自民心和群情”4。 其次,司法应独立于民意而存在。民意普遍带有价值倾向,还以胡斌案为例,何以出现“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言论,我想大体是基于民众对于公权力的不满(“欺实马”鉴定结果)、对于富二代素质欠佳的控诉,进而有了先量刑后定罪名的思维模式。此外,民意表现的社会舆情倾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受民意波动影响的司法很难真正担负起定纷至争的职能。英国学者史
1 维基百科:民意,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6%84%8F,2013-10-6访问。
2 华敏洁:《司法审判中民意与法意的冲突与协调》,载http://wx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97,
2013-10-13访问。 3 许章润:《法学家的智慧》序,“法律的人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季卫东:《法治与选择》,载《中外法学》1993年第4期。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3
迪芬指出:“一个独立的审判机关应当是只根据法律实现正义而不受政府政策和倾向性影响的司法机关。”1
二、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大大增强,法制观念亦有明显提升,其将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投放到司法机关。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脸书等具有社交化特点的个人新型媒体的革新,信息传播更为方便快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件在审判阶段乃至侦查阶段就被民众予以重点关注,这种关注更是借助媒体大军的力量呈现威武之姿,甚至数度让审判机关陷入困窘之地。法官徘徊于法意和民意之间,沦为“走钢索的人”。
(一)法意与民意之间司法的职能失调
一方面,司法是法治社会中定纷至争的最后途径,司法机关应根据案情,研究矛盾产生的原因,有效运用各类司法手段,实现案结事了。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各类矛盾层出不穷,从法院审判情况来看,大量纠纷涌入法院,2012年,我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12.13万件,同比前五年上升了56.7%,以瑞安法院为例,近三年法官人均年结案数超200件高居不下,疲于办案已成为基层法官的工作常态。基于此,一些法官仅仅依照法律简单办案或受制于舆论压力盲目办案,无法从心理及精神上真正消除当事人矛盾的情况,引来了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不满,继而引发上诉、申诉、信访、上访等后续行为。如此一来,非但司法职能未能实现,甚至诉讼活动还制造了新的矛盾。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暴力机关,理应承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然而在现实图景中,因一些法外因素的干扰,如主体表达诉求的强烈程度、地方党委的行政干预、民意舆论的声讨等,法官战战兢兢,甚至为求息事宁人以换得偏安一隅,置法意于不顾。四川泸州的“二奶争遗产”案件,经办法官未按法律规定确认黄某遗嘱的合法性,赋予被称为“二奶”的张学英遗产继承权,想必是畏惧该案的法意与民众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重大的偏差,从而引发民意与司法间的对抗。同样,当下诸多基层法院遇到扬言或作出过激行为的当事人,以“维稳”为第一要务,上下齐心,穷尽各种措施安抚当事人情绪,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作出倾倒性让步,各中酸楚,不尽言说。 此外,司法机关还应通过准确适用法律,规范和引导民众的行为,强化和实现法律的规范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注重释法析理、教育引导,使民众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诉求;应注重以案说法、警示疏导,影响民众的行为习惯,促使其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抑制其从事反社会行为的思想动机。然而,现实社会中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并可以被任意解读,往往出现一个案件还未被认真解读,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和阵阵声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