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爱心教育.doc题目:谈小学生爱心教育姓名: 张雪楠专业:小学教育(专) 年纪: 2008春学号:20087340050275 学校: 电大淮北分校论文提纲一:序论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现今的孩子却普遍缺乏爱心~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懂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特别是在小学生中尤为明显。
爱心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
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本论据儿童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而当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
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不仅仅指的是要用爱心去照顾他们~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让去爱护别人。
因此对于现在小学生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爱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是家长方面。
由于一些家长的溺爱导致了部分孩子不懂得去爱别人。
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
为此本文通过.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父母要富有爱心,教孩子学会移情能力,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保护好孩子的爱心五个方面阐述了家长对小学生爱心教育的措施与方法。
然后是学校方面。
在学校~老师不仅要用爱心去教育小学生~而且学校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小学生的爱心。
只有这样~小学生在学校里才能够健康成长。
三:结论“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因素。
对于学生~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
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谈小学生爱心教育张雪楠摘要: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的,而爱心是人类的永恒需要,因此爱心教育是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灵魂和核心,文章围绕小学生爱心教育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家长和学校在培养小学生爱心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强调二者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小学生爱心教育不仅是要小学生获得爱~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学会如何去爱被人。
同时阐述了家长与学校在进行小学生爱心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爱与被爱家长与学校途径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孔子说:“仁者爱人”,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
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然而,现今的孩子却普遍缺乏爱心,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懂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
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对父母长辈指来挥去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小学生中尤为明显。
爱心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
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生命或事物的爱”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据儿童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
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
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
而当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
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爱心,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爱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有一位家长,他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父母生病不闻不问。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
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
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
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
假如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父母之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
“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家庭教育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我们平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是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在家庭中也就显得格外有爱心,例如吃饭时她会主动为我们摆好碗筷,我们没有吃饭,她自己从不一个人先吃。
桌子上摆了水果,她会主动选最好的给父母吃,从来不自己一个人独吃。
她事事都是首先能够想到别人,我们有时候真是为她感动。
所以我今天就简单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1.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
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
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2.父母要富有爱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
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孩子学会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要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而能感受到并体谅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4.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
5.保护好孩子的爱心: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
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
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
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
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
”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
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平时让儿童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
”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在区的人吧~”……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父母,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二、学校对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与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教育中灌输爱心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充满爱心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老师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从表面上看,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看,它是教师对党、对人民的爱,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爱全部奉献给孩子,这是当好一个教师的奥秘所在。
一切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都蕴藏在教师的热爱之中,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
这种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小学生可塑性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他们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任老师在上面随意点化。
老师就是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呼唤学生的情,用饱蘸深情的笔去描绘最精彩的图画。
爱心是老师热爱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真情,是真诚,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种爱心表现为对优秀生严格要求,不断勉励;对中等生热心帮助,耐心引导;对后进生鼓励关怀,不倦教诲。
老师的爱心可使优秀生产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使后进生产生一种紧迫感、荣誉感。
这种爱心还表现为真诚面对学生,以宽容、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以敏锐的触觉去感应每个孩子。
当学生进步时,给予热情的表扬与鼓励;当学生犯错误时,以豁达的风度、宽容的心去巧妙引导;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热情的双手。
这种爱心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动作。
这种爱心是一种细心,一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