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动力学演示文稿(一)-1

机械动力学演示文稿(一)-1


4. 1980年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从航空工程扩展到其它 工程领域
航天工程领域:大柔性结构(大型天线 太阳能电池板 空间站) 其模态频率低且密集、阻尼小 ,在太空运行时,一旦 受外干扰,大幅度的自由振动要延续很长时间. 由此,提出许多主动控制的新方案. 机械工程领域:采用主动控制技术消除柔性机器人臂在终端 位置处的振动 抑制挠性转轴通过临界转速的主动控制研究, 是当今转子动力学研究热点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车辆主动隔振、半主动隔振方面,已研制 出主动支承元件.
NiTi合金制成的管接头示意图
(a)
马氏体状态扩管
(b) 奥 氏 体 体 形 状 回 复 、
(c) 管 接 头 利 用 上 述 过 程 起到紧密连接作用
(4) 磁致伸缩材料作动器 磁致伸缩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其尺寸、 体积等会发生改变, 能提供较大 控制力,并且在 低压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具有很好的线性度和电 场变化的响应能力. 如纯镍 NiFe NiCo等 应用范围:高精度微幅隔振和自适应结构
[1-17]
(5) 电流变流体
由不导电流体和细小的悬浮状可极化的粒子组成.在通电状况下 在极短的 时间 内,粒子极化,液体变成固体,悬浮粒子极化形成很强的静电引力链,这
种链即使断开,仍能重新结合起来。当电场撤消后,材料又恢复液态
玉米油中加入玉米淀粉 矿物油中加入硅胶 变压器油中加入纤维素 硅油 中加入沸石都可形成电流变流体.
[1-15]
2. 新型作动器及其它主动元件
作动器是影响主动控制实现的重要环节.目前重点在对不需要固定基础 的轻型作动器的研究 。主要有反作用式作动器 压电陶瓷 形状记忆合 金 电/磁致伸缩材料 电流变液等构成的作动器或主动元件。
(1) 反作用式作动器
控制作动器中某一部件的运动,使其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受控对象, 以控制受控对象的振动水平. 对线位移振动 有惯性质量型作动器 角位移振动 有反作用轮型作动器(Reaction wheel) (2) 压电式作动器 压电式作动器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通过施加外部电场,将电能
(2) 作动器:又称作动机构。提供作用力(或力矩)的装置
[1-12]
直接施加在受控对象或通过附加子系统作用受控对象 常用作动器:伺服液压式 伺服气动式 电磁式 电动式 电压式 (3) 控制器:核心环节 实现所需的控制律 其输出是驱动作 动器 动作的指令 开环:其输入是按程序预先设置 闭环:其输入通过测量系统感受受控对象的振动信息 控制律:模拟电路----模拟控制 数字计算机----数字控制
尼参数)
实际存在的受控对象:结构修改问题 设计阶段的受控对象:动态设计问题 3. 按是否要能源分 (1) 无源控制:被动控制 (2) 有源控制:主动控制
[1-11]
三、振动主动控制 1. 两类控制方式:开环 闭环
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控制器中的控制规律是预先设置好,与振动状
态无关 闭环控制:控制器按受控对象的振动状态为反馈信息而工作 2.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 受控对象:控制对象(产品 结构或系统的总称)
(4) 测量系统:振动信息转换并传输到控制器(传感器 适调器
放大器 滤波器) (5) 能源:为作动器提供外界能量(液压油源 气源 电源) (6) 附加子系统:有些系统没有
3. 两类振动主动控制问题: 四、振动主动控制的应用简介
动力响应的主动控制
[1-13-1]
动力稳定性的主动控制
1. 二十世纪20年代 电磁阀控制的缓冲器(雏型) 2. 1960年前后 出现复杂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解决航空工程的振动问题
控制装置:吸振器 隔振器 阻尼器等
(5) 实现
[1-8]
机床的振源分析框图
[1-9]
二. 振动控制的分类 1. 按不同性质的振动分 (1) 动力响应的控制:受迫振动的控制(共振) (2) 动力稳定性的控制:自激振动的控制 2. 按不同抑制振动手段分(5种) (1) 消振:消除或减弱振源(治本)
● ●
[1-4]
3. 环境预测:已知系统(特性)、响应 , 研 究 激 励(振源分析 故障诊断) §1-3动态问题的特点 1.振动学科:物理或力学分枝 基础学科 解
决工程中动力学问题--工程学科--振动工程
2.振动工程:解决工程中动态问题
3.动态问题:动态载荷作用于动态系统,构
成动态问题 4. 动态载荷:迅速变化(交变 突变)的载荷
[1-1]
机械动力学
第一章
§1-1机器动态性能 广义讲:动刚度 动精度 热稳定性 习惯讲:动力特性 动刚度 具体讲:抵抗振动的能力
抗振性 稳定性 加工质量 切削效率
绪论
[1-2]
§1-2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屈维德说:振动设计、系统识别和环境预测三 者可概括为现代机械动力学研究 的基本内容
1.振动设计(动态设计):已知激励,规定 响应要求,设计系统的振动特性 ● 又称动力学的逆问题
[1-14]
五、振动主动控制的近期新进展 1. 受控对象与控制器的联合优化设计
有三种不同的解法: (1)串行(顺序)解法:受控结构优化与控制器优化设计分成两个”独立”阶段进行. 在 完成一次循环迭代后,与前一次循环迭代结果进行比较,以决定需再从哪个阶段 进行设计. (2)并行(同时)解法:受控结构与控制器设计参数都等同地视为设计变量,同时进 行优化. (3) 多级分解的一体化设计方法:把整个优化过程分为系统级和子系统级的优化
对外界(求内部)的刺激强度(应力、应变、热、光、 功能 电、磁、化学和辐射等)具有感知的材料(感知材料) 材料 做传感器。 分类 对外界环境(或内部状态)发生变化作出响应并驱动的 材料(执行材料),这种材料做成驱动(或执行)器、 作动器。
智能材料(智能材料系统)定义: 基于技术观点:材料和结构中集成有执行器、传感器和 控制器; 基于科学理念观点:在材料系统微结构中集成智能与生命特 征, 达到减小质量,降低能耗并产生自适应功能目的。 将以上两点结合形成完整科学定义: 模仿生命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能实时地改变自身的一 种对多种性能参数作出期望的、能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 复合材料或材料的复合。

反复试凑修改的过程
[1-3]
2.系统识别:给定系统,已知激励,测试响应 用测试数据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方 法确定振动系统数学模型 ● 已知机械结构运动方程一般形式时,系 统识别简化为参数识别

● ●
又称动力学的正问题 系统识别属动力分析范围 动力分析研究三方面问题:
固有特性问题(系统识别 动力响应问题 动力稳定性问题 参数识别)
参考书
昆明工学院《机床动力学》Ⅰ Ⅱ 清华大学 《机械振动》
S.A.TOBAIS《机床动力学》
WILLIAM T.THOMSON《Theory of Vib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师汉民等《机械振动系统》
§1-5 振 动 的 控 制 一. 振动控制实现途径 1. 振动工程重要分支 出发点和归宿 2. 振动控制: 利用 3. 振动控制的五个环节
转换成机械能的装置。
压电材料有:压电陶瓷 压电高分子材料(聚氟乙烯 聚偏氟乙烯) 它 们 均可制成任意形状,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 应用范围: 柔性结构 天线 柔性机器人手臂的振动与形状控制中;作
为自适应智能结构的作动器 ;
(3) 形状记忆材料作动
①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SME) 某些具有热弹性或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的材料处于 马氏体状态,并进行一定限度的变形后,在随后的加 热并超过马氏体相消失的温度时,材料能完全恢复到 变形前的形状和体积。 作致动器,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 。 主要有:Cu基合金,TiNi合金,Fe基合金 ②应用 低频振动的控制 (形状记忆材料响应慢) 用作自适应紧固件、连接件和密封件。
机敏材料
现代技术能把感知,执 行和信息等三种功能的 材料有机地复合式集成 于一体,实现材料的智 能化。
感知材料
信息材料
执行材料 智能材料
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与智能材料在 尺度上是有区别的。把智 能材料植入工程结构中, 就能使工程结构感知和处 理信息,并执行处理结果, 对环境的剌激作出自适应 响应,实现在线、动态、 实时、主动监测与控制, 达到增强结构安全,减轻 质量,降低能耗,提高结 构改组等目标,这种工程 结构称为智能结构 (intelligent structure)。
动平衡方法消除质量不平衡引起的离心力及力矩
车刀颤振 冷却剂减少车刀后刀面与工件间磨擦力 ( 破坏产生颤振的条件)

抵消振动:由控制引起的振动抵消未加控制的原振动
(2) 隔振:振源与受控对象之间串加一个子系统
(3) 吸振:动力吸振—-受控对象上附加一个子系统
[1-10]
(4) 阻振:阻尼减振---受控对象上附加阻尼器或阻尼元件(消 耗能量) (5) 结构修改:修改受控对象的动力学特征参数(质量 刚度 阻
我校研究的电流变流体减振器采用由聚苯胺/钛酸钡纳米复合粒子与降粘的
甲基硅油组成的电流变流体 应用范围: 用于自适应结构. 灌入某些重要结构中,使结构受到冲击时能
自 动加固,能减振和防断裂
可控型动态阻尼器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要求材料体系集感知,驱动和信息 处理于一体,形成类似生物材料那样的具有智 能属性的材料,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 自修复等功能。智能材料来自功能材料
59年对B—52型飞机机身侧向弯曲模态进行主动控制
美国空军飞行动力实验室两项结构模态控制的研究: 一项 66年开始“载荷减轻与模态镇定” 另一项67年开始“突风减缓与结构动力增稳系统”为飞机 颤振主动抑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3. 1971年9月止,B-52G、H型飞机都装上了抑制低频结构模态
振动系统.
[1-13-2]
(1). 确定振源特征:振源位置 激励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