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的压力

我国环境的压力


• 人口基数大 • 人口素质偏低
新增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材料二: 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大陆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
时间 人口净增长 年平均增长率
1990—2000年
2000—2010年
1.3亿人
7390万人
1.07%
0.57%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信息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我国人口 增长速度缓解.
•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 • (3)我国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 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
4、我国自然资源损失和浪费严重的原因 是什么?
(1)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 (2)资源开发的不合理、不科学。
5、我国自然资源损失和浪费严重突出表现是什么?
人口问题
人口素质偏低
解决办法(措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 化程度的有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4032人。 文盲率4.08%,流动人口增长81.03%。我国人口素 质依然不高,流动人口在增加……要解决我国人口问 题,需要提高人口素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口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 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措施的认识。 ①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人口素 质低,给社会、自然和经济带来深重压力。 ②解决人口问题还要控制人口数量、解决好人口流动 问题。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使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 境、社会发展相适应。 (2)如果人口过多,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人口过少,导致人力资源 缺乏,妨碍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并不是人口越少 越好。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规模及其增 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相适 应。 • (2)如果人口过多,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经 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人 口过少,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妨碍社会生 产的发展。所以,并不是人口越少越好。
二、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的是( c ) ① 人口基数大 ② 农村人口多 ③ 人口老龄化加快 ④ 人口素质偏低 ⑤ 新增人口多 A ①②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⑤
一 2、右边漫画说明( )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影 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人口过多会影响人口素 质的提高 C、人口过多会影响我国经 济的发展 D、人口过多会带来严重的 环境问题
践行题: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
1、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2、抵制白色污染,自觉使用环保产品;
3、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4、不乱扔垃圾,提倡回收再利用。将废 旧物质(废塑料、废玻璃、废棉布、废纸、 废金属等)分类存放到垃圾场或将其卖到 收购站。
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压力
一、人口大国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 口素质偏低。 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的影响 二、资源小国 优势:总量大,种类多 劣势: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 材料二:1949年建国时,我国人口已达 54545万,是当时的第一人口大国。到今年, 已增加到13.7亿多。近十年,我国每年净 增人口平均730万左右,相当于每两年增加 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 • 以上材料反映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 新增人口多
以上材料反映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
人口素质偏低
1、我国人口状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1)人口基数大 • (2)新增人口多 • (3)人口素质偏低
一、人口大国
• 我国人口状况的基本特点: • 材料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止到 201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 人。世界总人口差不多有70亿,其中每六个 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初级 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 以上材料反映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 人口基数大
• 4.对“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 B 国”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多,资源浪费严重 B.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C.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 D.我国资源储量少,形势严峻 5.我国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表现在(B) ①总量大,种类多 ②分布不平衡 ③人均 占有量少 ④开发难度大,开发不尽合理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 D. ① ② ④
• 二、资源小国
1、我国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分 别是什么?
优势: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
劣势: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有人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 小国。你认同吗?为什么? •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 (2)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3、我国面临着那些严峻的资源形势?
材料三: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文盲率由 6.72%下降为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 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5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
度的由11146上升为14032人 材料三:说明我国取得了什么成就? (1)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我国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压力
一、人口大国
二、资源小国 三、环境问题
1、我国环境压力大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人口多
• • • •
资源少
环境污染严重
• • • •
考考你: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人口过亿的国家(单位:亿) 据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人口过亿 的国家共有12个。前五名是: 国家 中国 印度 美国 印尼 巴西 人数 13.7 12.1 3.1 2.45 2.03 排名 1 2 3 4 5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资源优势转变成资源劣势的原因是什 么? • 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 发难度大,资源开发的不合理、不科学,造 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三、环境污染与破坏
1、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
生 活 垃 圾
水体污染
工 业 废 水 污 染
工业废气污染
• • • • • •
• • • •
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的负面影响: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使就业压力日益沉重 影响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影响子孙后代的长远 利益 交通拥挤、看病难、教育难、买房难等 人口增加了 城镇增多了 耕地变少了 大气污染了 淡水紧缺了 资源紧张了 环境破坏了
我国人口存在的其它特点:
• (1)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 (2)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 (3)农村人口多
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有什么影响?
• 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 压力!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后,肖礼和王聪争论起来。肖礼 说“人多力量大,所以人口越多越好。”王聪 说:“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 包袱,所以,人口越少越好。”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环 保 铁 肩 担 日 月
绿 色 情 怀 理 山 河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 人→ 从→ 众 ↓ ↓ ↓ 森→ 林→ 木 • 这幅示意图反映了人口与资源的什么关系?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1)人口的过多过快增长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自然资源在不断减少。 (2)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根本举措是利用科 学技术开发新能源,要珍惜、节约能源。
材料反映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二、简答题: 1、材料一: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大陆人口总数 已达12.95亿,“九五”期间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人左 右,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人口 的总和。在现有的全国人口中,文盲半文盲4.15亿人, 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017亿人。 材料反映我国人口发展了地方的资源”。比如。废 纸、碎玻璃、废旧塑料的回收,可以提高其 循环使用率,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D • A.现在国家富裕了,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意 义不大。 B.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循环利用费时费力。 C.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个人力量微小,杯 水车薪 D.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简答题: 人口老龄化 据有关部门统计, 速度加快 2000年大陆人口总数已 达12.95亿,“九五”期间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 人左右,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人口 的总和。在现有的全国人口中,文盲半文盲4.15 亿人, 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017亿人。 人口基数大
人口素质偏低
每年新增人口多
土地荒漠化
2、我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有哪些?
•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存放量 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 延等。 3、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资源 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资源日益匮乏等。
在你生活中,让你感触最 深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因素 有哪些?
材料四:据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 (1)反映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低; (2)我国人口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 措施:
(1)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 (2)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 (3)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 口的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