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众多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56各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6个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25个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其中除白族占全国白族总数的84%以上外其他14个民族95%居住在云南云南还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云南的25分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分别是傣族壮族苗族景颇族瑶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彝族阿昌族僳僳族布依族怒族布朗族独龙族此外西双版纳的克木人在东南亚也有广泛分布这些跨境而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外越南老挝缅甸等地有的甚至延伸至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国傣族跨境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延国境线北起腾冲向南再向东至麻栗坡22县市都有千人以上的聚居地壮族主题在广西云南延边地带马关麻栗坡福宁金平河口勐腊都有聚居地布依族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沿边仅有马关河口两处有聚居地哈尼族广泛分布于云南南部沿边一带自金平西至澜沧拉祜族主要聚居在澜沧县彝族沿边地带自福贡向南再向东都有居住僳僳族主要分布在耿马以北沿边10县市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沿边怒族以福贡贡山两县为主要聚居地阿昌族主要聚居在德宏梁河两县独龙族是云南世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几乎全部聚居在贡山独龙江流域苗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文山一带瑶族主要在云南沿边地带中越边境佤族以沧源西盟腹地为主聚居布朗族对集中于勐海县布朗山以及周围山区德昂族主要在潞西镇康两县彝族是中国西南境内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就人口而言,彝族是西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
在地理分布上,彝族跨滇、川、黔、桂四省(区)而居,呈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
仅就云南一省而言,除了楚雄和红河两个自治州外,还分布在14个自治县,另有100万人口与其它民族交错而居。
云南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彝族有470565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2.8%。
在其境内现划分为13个彝族支系。
1957年楚雄专区进行的民族识别调查,发现楚雄州境内的彝族自称、他称达40多个(尚不包括侮辱性的称呼)。
在对各种称谓进行的语言、地域、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1958年1月楚雄专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将40多种自称和他称归总为13个“支系”,统称“彝族”(1)罗罗支系:自称有罗罗颇、罗罗儒、腊罗颇,他称有白彝族、底嘎族、高山族、阿鲁、白脚子,主要分布在楚雄、南华、姚安、大姚、牟定、双柏等县。
(2)理颇支系:自称有便颇、骂池颇,他称有白彝族、黎族、栗族、骂池族。
主要分布在永仁、大姚、元谋、禄劝、武定县。
(3)诺苏支系:自称有聂苏颇,他称有凉山族、黑彝族、蛮族、蛮散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元谋、永仁等县。
(4)纳苏支系:自称有纳苏颇、尼苏颇,他称有黑彝族、阿车族、红彝族、罗武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元谋、牟定、双柏等县。
(5)山苏支系:自称有山苏儒,他称有赊苏、山苏,主要分布在双柏县。
(6)车苏支系:自称有车苏儒,他称有气苏颇,主要分布在双柏县。
(7)米撒儒支系:自称有米撒儒,他称有蒙化、土族、土家,主要分布在南华、姚安。
(8)米切颇支系:自称有米切颇,他称有密岔族,主要分布在武定等县。
(9)格苏颇支系:自称有格苏颇,他称有彝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县。
(10)撒尼支系:自称有撒尼颇,他称有明朗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县。
(11)水彝支系:自称有婆胚,他称有水田白彝、水彝族,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县。
(12)纳罗支系:自称有纳罗颇、阿罗族,他称有干彝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元谋县。
(13)葛颇支系:自称有葛颇,他称有甘彝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县。
2,文化艺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
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
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
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
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
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
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
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
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
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
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
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
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
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
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
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
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
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褃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彝族舞蹈喜逐颜开》陈玉先[1]彝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有载歌载舞的歌舞和以乐器伴奏的乐舞两类。
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后者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
1950年代以来,彝族地区又出现由叙事歌发展而来的说唱“甲苏”和“四弦弹唱”,以及音乐源于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的彝剧。
这些新的艺术样式大大丰富了彝族人们的音乐生活,并使彝族的传统音乐焕发新的光彩。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
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
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
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
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
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
“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的规定动作,毕摩用酒或水浇到烧红的烙铁或炭块上,同时念念有词,将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东西在升腾的水蒸气中晃一下,有时候是中邪的人从浇过水的烙铁或炭块上跨过,意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干净的东西。
所念的词非即兴创作,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手抄文本,视不同用途择而颂之;“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念颂经文的行为。
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凉山彝族服饰民族服饰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