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简介 PPT课件

彝族简介 PPT课件


火把节
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 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 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 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 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 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 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 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 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 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 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 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 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 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 之称。
族少女服饰
彝族男士服饰
(1)凉山型
•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 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 麻织品为主,现多用 布料,尚黑,多为青、 蓝色。其基本款式为 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 边、裙沿有花饰
(3)滇东南型
•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 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 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 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 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 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 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 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 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 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 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 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 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来回簸荡,使盐
饮 渗入即可食用。吃时除放盐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 食 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
(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
吃 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 坨坨肉制作的诀窍是掌握适当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过迟肉
饮食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 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 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 “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 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 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
彝族辣仔鸡
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 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 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 冷开水就可以吃了。原汁原味,味道 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 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 族的喜爱。
我饿了……
(
特 坨坨肉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在制作上, 色 不论猪、牛、羊,宰杀后均连骨带肉切成如拳头船大小的块块,
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下面是吃货的福利吼吼吼……
射地(冻肉)
彝族风味菜,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 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 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 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 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 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 食品。
华丽丽! 彝族大摆裙!
闪闪亮的耳环!
彝 族 耳 环
族界吉 ,克 用隽 歌逸 声, 让用 我歌 们声 认感 识动 彝世
何洁,超女舞台初绽光彩后的她,一直 致力于公益,用行动塑造民族形象。
阿鲁阿卓,生于贵州毕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 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 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 艺术学院。
盛大的节日 火把节
•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 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 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 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
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 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 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 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 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 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 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 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 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 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 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 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 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风俗习惯
• "左脚舞”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
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 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 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 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 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 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 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 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 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 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 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 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 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 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 美。
彝族
目录
彝族名称来历
•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 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 (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 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 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 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彝族的民族音乐。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 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 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 “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 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 “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 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 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 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请为了如此兢兢业业的我,拍响 你们的手掌~~~
Thank you!!!
•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 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 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 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 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 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 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 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 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 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 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 月琴、三弦伴奏。
货 绵。彝族制作的坨坨肉,既鲜又香,别有风味,特别是选用四 福 五斤重的仔猪肉制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佳品。
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在《舌尖上的中国2—三餐》中出镜
)
彝族服饰
•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
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 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 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 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 一钳形结。 •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 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 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 长裙的习惯。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 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 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 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 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 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 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 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 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 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