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家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名家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第一讲:以人为本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解读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报告摘要: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高举、三个以、两个促”。

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指导思想的目标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价值观,是贯穿于规划指导思想每项具体内容的灵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为民、利民、富民、福民、靠民的意识,对于科学地制定、自觉地实施规划,十分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因为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民主意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科学制定、实施和落实规划。

第二讲:规划目标是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告摘要:“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讲: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键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报告摘要: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可从八方面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还应坚持以无数个个体为本位的发展理念,因为只有把发展落实到个人,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必须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点和主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在发展不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久福祉,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条根本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动力问题。

实践证明,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以上述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三个转变”,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

规划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基本要求是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五个坚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推进需求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讲: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关键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报告摘要:规划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是促进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挖掘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必须同时启动国内三种消费需求,收入型消费、信贷型消费和预期型消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推动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同时,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强社保建设,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服务消费,积极推进消费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六讲: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词:解决好“三农”问题报告摘要:“十二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六项:1、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建设高产农田;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

4、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把开发式扶贫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尽快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

6、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

第七讲: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关键词:推进农业现代化报告摘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互相促进的格局。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其途径为抓好粮食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大厦基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第八讲: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报告摘要: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要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科学合理的格局。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经济面临外部恶劣环境下的自救之举,也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寻求发展空间的转变之举。

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

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我国转向自主创新求发展阶段。

一些新兴产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总的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九讲: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对待关键词: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报告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工业点一般对应于小城镇,工业区对应于中小城市,工业枢纽对应于中心城市,工业地区对应于大都市区,工业地带对应于巨大城市带。

推进我国城市化必须遵循效率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布局合理原则、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解决好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相关问题。

城镇化建设需要城市要支持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镇化,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城市要创造农民工可能成为市民的制度环境;城市作为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第十讲:建设“两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报告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建设“两型社会”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节能减排”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各个方面,从规划源头上做好“两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化经济,树立从经济源头和全过程保护环境的思想,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

第十一讲: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摘要:“十二五”期间,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

围绕民众关注点,应该坚持创新导向、坚持需求牵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工作有九个方面的重点: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前瞻部署,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

第十二讲: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关键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报告摘要: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做到“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就业的确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必须紧抓不放,不能有丝毫松懈。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发展经济,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

政府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要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就业的公共投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促进平等就业;要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