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
摘要: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环境会计于
20世纪70年代逐渐成为会计科学一个新的分支,我
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近
二十年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我们也取得了大量的研
究成果。然而,国外目前在环境会计的研究方面已向
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我国对环境会
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体系。因此,如何发展环境会计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
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环境会计;发展;理论与实践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念逐渐形成,环境会计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并成为一
个新的会计分支,西方国家的会计界纷纷开展对这一
新兴领域的研究,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相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各种措
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
会计界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推进工
作。本文回顾和评述近些年来我国环境会计工作的一
些成果,并对未来其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些想法。
一、通过近些年对我国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界
与实务界围绕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会计的本质。很多学者定义环境会计
是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等方
面;有的学者则更为简洁的将环境会计的概念叙述为
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这
一说法被大多数学者们引用为阐述环境会计的概念和
本质,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的精髓之所在。
(二) 环境会计的要素。现阶段我国环境会计的
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三要素论”的观点主要包括环
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等要素。“四要素论”的
主要观点有: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
负债这其中有朱学义和方文辉认为包括资源价值、环
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认为包括环境
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
收益。“五要素论”则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
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
收益五类。 “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
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
和环境利润。
(三)环境会计的对象。环境会计对象的最大特
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
实务的结合。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孙兴华等认为环境
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把环境会计对象界
定为是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
素和环境因子,以及能够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产生影
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另外一
些学者则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阐述环境会计的对象,
王辛平等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
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蔡昌、陈炜煜进一步
指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
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很多学者认为作为
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在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
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方文辉和孟凡利
认为环境会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法规性、强制披露与自愿
披露相结合的五个方面。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作为环境会计核算
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许多探讨,
有的学者提出需要扩充货币计量假设,有的学者则认
为需要扩充会计主体假设,有的学者提出需要扩充货
币计量假设,从而形成一些环境会计的特殊假设。
二、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
府专家工作组(ISAR)发布了以确定生态效率指标为
核心的环境会计披露与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重要文
件,国内学者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即把研究重点转向侧重于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
上,不同于以往的偏重于财务会计思维的确认、计量、
记录和报告角度。早在2002年,财政部就曾有推行“绿
色核算”的想法,以启动全面的环境会计核算计划,
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全面推行。“绿色核算”包括宏
观和微观两个部分。从宏观层面看,计算国内生产总
值时,扣除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从微观
层面看,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核算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绿色核算将从预先评估方面消除不经济行为的发生。
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就开始积
极倡导进行资源环境会计问题的全面研究,他在全球
范围内从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两个角度,较为全面的
论述了关于建立资源的全球性经济核算概念和核算体
系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是我们研究资源环境会计的基
本依据。1995年,他又提出了进行“绿色成本”核算
的构想,指出建立“绿色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实现此目标需要进行大量的
基础层面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因而需要建立会计
的第二报告体系,提出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环境治
理投入、环境成本、生态权益、资源耗费、资源损失、
不可再生资源耗费、水资源耗费、污水排放量与水资
源防污治理投入、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和大气排污
治理投入等方面,并指出该体系应当包括资源耗费与
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
表、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
染危害程度报告表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
报告表等报表。
基于前述认识,可以考虑以满足生态效应为基本
出发点,把ISAR相关文件中所倡导以生态效率指标
标准化为核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质量评价体系主
要内容作为基本依据,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活动的实
际情况,设计并建立一套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活动生
态效率考核的指标体系,这种体系不仅以生态效率指
标为核心的信息披露方式,还满足生态效率指标要求
的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指标的嵌合、协调与报告模式、
考核模式及评价模式。以促使企业在弘扬人类社会可
持续发展观念与倡导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有机的
将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相结合,为构
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基本目标的和谐社会而
努力,充分发挥现代会计以微观管理技术层面的核算
结果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提供基础性的作用。(作者单
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兆蕊.2002.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研究.会计研究
[2]唐永洁.环境会计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学术
版).2008(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
[4]张英.2006.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