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科学本科论文稿3

地理科学本科论文稿3

毕业论文初稿作者:周浩指导老师:陈雷专业:地理科学[题目]《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对比研究》[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资金,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并且根据中国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比发展模式对比,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对比分析、对策和建议空间[内容]1、引言21世纪初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取胜的必然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及其相关政策等各个方面,本文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迈入新世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刻不容缓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世界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而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的高科技产品也成为国际贸易中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支撑经济竞争的产业技术水平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决定性因素,竞争优势进一步向拥有先进科技的发达国家倾斜。

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 1世纪初期,为了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也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集约化的方向转变,利用产业升级来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矛盾。

因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刻不容缓。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没有关于地理要素的规划,所以我希望从中帮助国家十三五提供借鉴。

二、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演变的历史表明, 科技内涵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新的决定因素。

目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主体的高技术正以白热化的竞争速度发展。

就国家和地区而言, 谁抢占高新技术的先机, 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 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 上海的优势愈加明显。

三、。

在国家高新区“四加一”布局中, 深圳的综合科技实力明显逊色于北京、上海、西安, 仅强于杨凌, 这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资金,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

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泛指那些依赖先进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种生产部门;日本认为以当代尖端科技和下一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是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1991 年 3 月由国家科委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产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供高新技术劳务的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2、中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在产业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主控产业竞争力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共同争夺的稀缺资源。

当前,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各省市以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引擎,但拥有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发展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则是实现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引领带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

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的科学化建设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实现产业规模化、综合化、尖端化及创新化发展意义重大。

JefferyPfeffer(2001)①在承认人才对组织重要性的同时强调组织之间争夺人才对于组织的消极影响,指出组织应该建立良好的人才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

LloydC.Harris(2001)②提出建立市场导向的组织人力资源战略模式,提升组织绩效,组织人力资源战略与外部市场环境的相匹配。

ChrisBrewster(2004)①针对欧洲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提出在现有的全球通用美国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针对欧洲人才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RosemaryLucas和MargaretDeery(2004)②重视建立组织和人才的友好关系,尤其是舒适的人才软环境,增强人才与组织的纽带关系。

KamelMellahi(2010)③利用代理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分析了当下跨国公司人才利用的失败之处,强调组织在基于原本人才培养框架下,结合具体环境改进人才管理的相关策略。

倪鹏飞、李清彬(2010)④通过构建国际可比的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中国人才环境不容乐观,排名在全球处于中下游,但在宏观环境表现稍好。

卫聚金等(2010)⑤从区域的客体角度出发对国内外有关区域人才承载力理论进行了综述。

倪鹏飞、张钰(2010)⑥从考察人才流失的环境角度,构建人才环境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回归关系发现人才流失和环境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论证了改善人才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杜小军(2010)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人才环境竞争力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人才环境竞争力进行差异评价。

针对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王顺(2004)⑧提出在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量化为主的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杨河清等(2006)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竞争力的关系,提出通过横向与纵向数据比较,达到评价区域人才竞争力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目的。

王崇曦、胡蓓(2007)价指标体系,并指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环境吸引力远远胜过我国其他地区。

在各类影响人才环境的因素中,石金楼(2007)人才创业和发展保障状况、科技教育与国民素质状况、城市发展状况、社会服务及保障状况五个二级指标。

在大中城市中,外部经济发展、企业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几大环境因素中,企业内部环境、生活环境、人才政策环境是影响CBD人才聚集的相关因素(孙其才环境的构建,不仅要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要重视组织内部环境的优化改进。

基于动态管理视角,毛娜等(2010)资源管理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黄苏萍等(2011)点不应仅放在改善吸引人才的环境方面,同时也应关注内部人才的经营。

针对人才环境要素,边文霞(2006)①分析了人才对北京市宏观与微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各因素的满意度与需求度,通过对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做差异性分析,提出要进行科技创新人才环境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张纪(2009)②总结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存在着总量与结构的不平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王海芸、宋镇(2011)③指出已有研究中强调的如人才政策和经济环境对企业人才吸引力均未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因素产生影响,并且得出产业发展环境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企业内部环境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李中斌(2011)④指出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问题。

卢山、江可申(2011)⑤在对科技人才环境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象限图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个体成长和金钱财富位于优先改进区,而工作自主性和单位人际关系位于无关紧要区的现象。

由文献梳理可知,当前对于人才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匮乏。

仅有的定量研究多是区域性的人才环境评价,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定量分析工具针对全国层面的系统定量研究;指标体系维度较为粗糙,罕见三级及以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环境评价结论的挖掘不够深入,得出的对策建议适用性不强。

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细维度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发展环境进行全面评价,为各地区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才环境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内涵及其特质1.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内涵。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依托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类特色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是从三次产业中剥离出来的新型产业类型,发展时间短,因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内涵的界定还较为模糊,缺乏清晰而明确的内涵阐释。

从本质属性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属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一种,该产业的特性决定了该类人才的典型特质为专业技术背景的渗透。

鉴于此,经归纳提炼,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界定为: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坚持终生学习与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群体。

该内涵界定强调与突出终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支撑,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快速持续发展的引擎,人才唯有坚持终生学习,才能对技术进步孜孜以求,掌握并突破领域内的尖端技术,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基于产业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应属于进取性创新型科技人才。

2.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特质。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学者多针对人才共性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而对特专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特质的分析提炼。

唯有透彻掌握该类人才不同于他类人才的特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寻人才综合环境构建良策。

从人才高效管理角度进行提炼,将高新技术产业2.1 中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广东、北京、江苏的人才环境综合得分排名位于全国前三甲,分值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差比较悬殊;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和海南的人才环境综合得分在1以下,位于全国排名的最后5位。

对比高分区与低分区发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环境建设存在全国范围内的严重不均衡,强弱差距悬殊。

2.排名居中的地区中有18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在1-3之间,即全国有一半的地区人才环境综合得分非常接近,均徘徊于较低水平上,呈现高水平地区极少而落后地区为数众多的局面。

3.异动值分析。

西藏和四川作为西部省份,人才环境综合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8位,与其他西部地区相比排名比较靠前,显现出西部地区在人才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

由综合得分排序可知,广东、北京、江苏是第一梯队,人才环境优越而富有吸引力;上海、西藏、山东、浙江和四川是第二梯队,人才环境基本面良好且存在短板;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和海南是第四梯队,人才环境亟待全面整改;其余地区数量众多,归为第三梯队,人才环境缺乏涵养力。

1.沿海地区人才环境最好,东北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低。

沿海地区的综合平均得分比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得分之和还高。

可见,沿海地区的人才环境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相比之下,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才环境相差无几,都相对比较落后。

2.相对于其他地区,沿海地区人才科研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优势比较明显,西部地区的经济环境与生活环境正逐步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