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一中国正在迈向竞技体育强国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竞技体育作为一种不断升腾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进步的醒目“橱窗”。
竞技体育社会功能涵盖度的扩大已引起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杰出体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一切又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形成了社会发展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联,从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轨道。
近10年来,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体育大国的风采,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1至2001年间,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了1008个世界冠军,使我国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的总数达到了1498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获世界冠军总数的67.29%,是前40年获得世界冠军总和的2.06倍。
中国体育健儿自1984年首次走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后已连续参加了5届奥运会,共获得了223枚奖牌,其中金牌80枚、银牌79枚、铜牌64枚。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举行的三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不仅获得了60枚金牌、60枚银牌和43枚铜牌,而且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冲击第二集团首位的目标;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又以28枚金牌和59枚奖牌,实现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在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均名列第三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项目已占到奥运会所设总项目数的55%,其中在12个项目上获得过金牌,并形成了以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和柔道7大项目为核心的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
中国的竞技体育已拉近了与美、俄两强之间的距离,迈出了进军世界体育强国的第一步。
中国体育界正在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参加全部比赛项目作为规模目标,以金牌、奖牌居三强之列作为水平目标,以集体项目和基础项目有新的突破作为形象目标,向着世界体育强国的宏愿冲击。
焦点二国内体育赛事:年年岁岁花不同体育赛事是我国体育改革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也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个亮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落实“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战略,与国际接轨,我国举办了一系列国内体育比赛,承接了多项国际赛事。
这些比赛较以往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变化之一:“全运会”与“奥运会”接轨。
“全运会”是国内四年一届传统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了落实“全运”为“奥运”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从八运会开始,将全运会的举办时间改在“奥运”年之后。
并根据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对全运会的设项逐步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人才流动、计分方法上也做了相应的改革。
变化之二: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运动会越来越“干净”。
90年代以来,我国举行了三届全运会,运动成绩一年比一年好。
而且,每届运动会越来越“干净”。
九运会加大了兴奋剂的检查力度,共检查1349例,查出8例为阳性,占0.6%,低于八运会的1.8%和七运会的3%。
变化之三:改革赛制,培育竞赛市场。
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行职业化,对一些单项比赛的赛制进行了改革,如足球采用了主客场双循环制,篮球实行主客场跨年度的比赛。
由于比赛的包装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上座率年年攀升。
变化之四:赛事经营新理念。
借鉴国外举办大赛的经验,改政府单一投入为利用市场机制筹资。
从八运会开始,通过置地、出售包厢、认购主会场纪念墙砖等筹集了大量资金。
九运会集资更是创新,成立了“奥兴”公司,由该公司根据九运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具体负责筹资工作,走出了一条利用市场机制的新路。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采用了政府投入、出售广告、发行体育彩票等手段多渠道筹资。
仅彩票一项就筹集到9000万元人民币,门票收入也达2100万元,在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比赛史上,第一次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还有,开发场馆的多功能商业价值,变短期效应为长期效应。
变化之五:高科技全方位的介入。
在当今体育大赛上,高科技不仅用于提高运动员成绩,更融入体育场馆建造、比赛组织、裁判、以及新闻报道等赛事的全过程。
九运会田径比赛采用了摄影机定格显示、射击比赛采用了电子报靶系统,还首次运用了网上电子火炬传递和网上远程报名注册。
在21届大运会的场馆建设中增加了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扬水系统,使用了纳米材料防水吸声板、纳米塑钢门窗、光催化纳米涂料等高科技材料,科技和环保理念得到结合。
21届大运会和九运会信息服务系统采用了宽带光纤传输,比赛结束,成绩不到十秒就可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上查询到,在新闻中心还为记者准备了网上直播和视像储存等服务。
网络化、数字化成为现代运动会的一大特点。
变化之六:承接的国际赛事规模越来越大。
1990亚运会后我国举办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大会和素有小“奥运”之称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变化之七:老百姓越来越关注体育赛事。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消息传到北京,当晚百万群众自发走上广场和大街庆祝北京申奥成功。
焦点三不断求索中的中国职业体育之路在中国体育界,也许没有什么比职业体育更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了,尤其是职业体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职业化以后,球员身价扶摇直上,出现了与此不相称的有关球员的“嫖娼事件”、“酒吧风波”、饭店群殴、赌球等,这都表明球员们个人素质存在问题,中国一些球员缺乏自律精神。
再者,由于投资具有短期性,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私欲膨胀,比赛中俱乐部贿买裁判员吹“黑哨”、“灰哨”,贿买对手“放水”或搞“君子协定”的猜测时常见诸报端,中国足球“扫黑打假”的呼声日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职业体育的形象。
时至今日,中国职业体育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呢?1992年,在邓小平“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迈得更快一点”的指示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在北京召开“红山口会议”。
1993年冬天,8支被称为俱乐部队的甲级队在广东集中进行了一次“奇怪”的比赛,整个赛事仅卖出可怜的8张票,能否实行主客场制在当时曾是争论的焦点。
1994年,由某跨国烟草公司赞助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沈阳等12个城市举行,以此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大幕,从计划经济下的只讲投入不讲经济回报,到一步迈向市场经济,中国体育无疑迈出了“惊险的一跃”。
在中国体育改革之前,中国和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一样,有专业体育而无职业体育。
由于后顾有忧,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在运动高峰时便人心思动,退役而去。
加之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以后,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夺金牌,国家体委制定了“金牌战略”,而投资大、收益小的大球类项目首先被列为削减项目。
由于这些原因,80年代以后,中国三大球失去了在亚洲的领先地位。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职业化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限的繁荣:一、协会走上实体化道路,俱乐部体制基本形成。
二、职业联赛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市场,社会资金逐渐流向足球市场,整体上改善了体育运动的发展环境。
经营中国甲A职业联赛的IMG与中国足协的第二个五年协议标的额接近一亿元人民币,ISL与中国足协签订的6年合作协议标的额约3亿元。
三、商业化的经营机制已经初具雏形。
职业化推动了体育经营市场和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俱乐部自身经营素质和造血机能有了一定改善,其经营活动已经覆盖到比赛门票、广告、转会、商业比赛、电视转播和商务经营。
焦点四 中国的奥运之路在华夏大地升起五环旗,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是中国人一个世纪以来的梦想。
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一声声呐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1932年,中国选手刘长春一人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52年,中国派代表团出席了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1984年,许海峰夺得该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从此,中国健儿全面走向奥运舞台;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09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经过委员不记名投票,第二轮即揭开谜底,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国际贸易中心宣布这一结果时,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这是一个令2001年7月13日,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图为北京代表团成员为申奥成功欢呼(摄影:赵迎新)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一次公正、明智和历史性的选择。
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北京在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后代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申办2000年奥运会。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摩纳哥举行的第101次全会上,北京以43:45的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
1998年11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再次发出声音,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
除北京外,提出申办这一届奥运会的还有9个城市,其中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都是发达国家城市。
对北京来说,这既是一次世界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北京市市长刘淇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申奥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奥。
”北京以实力打动了世界,北京的真诚感动了世界。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大规模地普及,奥林匹克精神会更广泛地得到弘扬。
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世界赋予北京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必将推动北京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在规划新北京的蓝图里,在未来5年中,仅北京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将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大型项目。
其中,900亿元打造快速交通网络,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
首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实现突破性的变化,到2008年,让北京人均GDP从2001年的3060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000美元,通过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和市场开发,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经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使北京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体育设施符合奥运会的各项技术标准,主体育场及重要场馆建成代表当代一流水平的体育建筑精品;塑造首都改革创新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形象;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竞赛组织工作科学严谨,高效有序,公平、公正,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条件,各项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做到热情周到,方便快捷;将有若干最新高科技成果在奥运史上首次采用;文化活动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广阔舞台。